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孔子说:“如果能致富,哪怕是赶车的活我也干;如果不能,那就随我所好。”
“执鞭之事”,就是类比一些比较低贱的工作。所以孔子说,如果能致富,怎样的工作我都可以干,但是如果不能的话,还是由着我自己吧。因为孔子是追求“从心所欲,逍遥自在”的。
这句话放在我们今天,对于创业者来说,是不建议听取的,因为创业成功,没有人能够保证,创业就是自己干出来的,而且,在成功的时候,过程真的没有太多人去关注,唯有真的创业成功了,别人才会愿意去探索你曾经的过程,以求得一些启发。
但这句话,孔子的意思应该是劝诫自己的学生,不要去做一些无意义的事情以希望求得什么帮助或者捷径,比如说去迎合讨好一些达官贵人,再比如说希望在统筹交错间取得利益等……那都不如守住自己的本心,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而在现如今,一直在追风口的创业者,往往都是赶不上任何风口的,追的团团转,也做不出任何成绩。而真正能够做出成绩的,是把自己最爱的那件事,做到极致的人。
如果我们真的能把自己最爱的那件事,守住自己的本心,认真得做,做到极致,做成专家,这个时候,我们就有资格去发声了,这个时候,自然拥有了话语权。
所以,“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就是告诉我们,要认认真真做自己最喜欢的哪个事,尽量把它做到极致,才有可能真正地创业成功。
其实樊登老师讲的这些,我深有感触。从2013年开始做微信公众平台,再到后来的微商,再到后来的抖音以及各种各样的风口,我们都有在追过,但是往往刚开始追,红利期便过去了。只好放弃,再寻找笑一个风口,下一个红利期。
实际上,追不上风口,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根本没有自己拿得出手具备竞争力的内容或者产品。而看那些始终走在风口浪尖的“成功者”,他们并不是追上了风口,而是风口找到了他们,风口对于他们来说,只不过是一个新的呈现工具罢了。
而且我们都能够发现,现在无论学习什么,我们学习的都只是一个工具,而这个工具都是为内容服务的,如果没有自己的内容或者产品,工具运用的再驾轻就熟,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所以,对于我自己现在而言,我早已经放弃了去追逐各种风口,而是发自内心想要踏踏实实成为一个具有匠心精神的匠人式的技能。其实,我并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但现在真的是“从吾所好”。
但是,我也很欣喜,很庆幸自己找到了“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的感觉。就是因为,我知道,除非自己挚爱的事情,无论什么工作,都不会让自己满意的。所以,要么我们要有本事去创造自己喜爱的事业,也么就找到自己内心真正的安宁,然后随随便便找一份工作,用来供养自己内心的这份安宁,而内心的这份安宁,也能够接受任何一种工作了。
所以,我对于现在自己的心理状态,非常的满足和满意。这是过去34年都不曾有过的感受。守住本心,认真钻研。铭记!
子之所慎:齐、战、疾。
孔子慎重的事:斋戒、战争、疾病。
信仰、战争、疾病,往往都是历史的转折点;所以孔子对于这三件事,是非常谨慎认真的。
齐:祭祀、斋戒,是人与上天的关系;战:战争,人和生命的关系;疾:疾病,人和死亡的关系。
孔子认为,在一个国家中,只有把握好了这三种(难以控制的)关系,这个国家才能够沿着我们所设想的那个方向不断地前进。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后,三个月里吃肉都没味。他说:“没想到好音乐这样迷人。”
这就是:发愤以忘食,废寝忘食。在一个人完全热爱,完全投入,完全沉浸在自己喜爱的事情上面的话,是能够达到这种痴迷的境界的。如果想要体会孔子的这种境界,一定要求读一本书《心流》。因为我们如果做一件事情真的进入到了“心流”的状态,时间是会没有感觉的。
这句话给了我两个深刻的启发:第一,我天天就想着吃,我还总是觉得没时间,所以,我究竟是在干什么?第二,“心流”的状态我有过,真的很美好的感受。但是,现实中,我往往还是心不能静下来,并不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一件事情当中去,所以,我不仅仅应该去读《心流》这本书,我还应该去多读读有关于“冥想“、”正念“以及“当下”这样的书,去修炼一种专注感。
所以,我真的应该好好反思一下,“吃”真的只应该是一种本能,而且应该追求品质,但是我这样只是为了吃而吃的人,我究竟是在用吃填补或者掩盖一些什么事情呢?我必须要自己找出来,并解决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