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人文?什么是人文精神?《易传》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即理,即道,即常性。人文即人之理、人之道。即做人的法则,即人之常性,即人与人之间应有的价值、意义,或应有的常道法则秩序。这些人之道、人之理以及法则、秩序、价值、意义,都是真实无妄之理,都是人的价值思维肯定形式,因此,也都显示着人心人性的本质,透露着人的精神,或者说,表现为一种人之文、人之道、人之理的精神,故称之为人文精神。
由此可知,人文精神不是一种物的存在,不是那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经验实在,而是一种意义的存在、价值的存在、道的存在、理的存在,人心人性的存在,或者精神性存在。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然其又是真实无妄之理。它寓于人的一切活动、互动中,寓于人的一切文化存在及整个社会结构与礼仪制度中,是一个蕴含很深的价值体系。这个体系能否健康地存在与发展,一是取决于人的生存环境,包括经济状况、文化盛衰及礼教兴废等等;二是取决于整个时代人生哲学及文化观念是否赋予人的存在以价值和意义。刚健文明之世,礼教盛行,德淳化钧,人心向善,虚灵不昧,一体之仁,浩然充塞天地间,自然人文精神显现为一种兴盛景象。而及至礼仪废,政教失,物欲横流,良知遮蔽,虚妄歪邪之风弥漫社会人生,人文精神则衰败矣、危机矣。由此可以看出,人文精神的危机,实是人之道、人之理的危机,是价值的危机、意义的危机,是人心人性出了问题,是人作为精神性存在出了问题,是化成天下之道之理出了问题。
摘自司马云杰:《心性灵明论——关于人文精神与心性本体论的研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一章,第3-4页。
简要评论:
其实我们可以从:“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看出人文的主要含义。那就是人之为人的规律性东西、或者就如作者所说,就是做人的法则。这两句话仔细琢磨后,你会发现,其主体仍然在在于人。观?什么在观?是人!干什么?察时变、化成天下。为了什么?还是人。脱离了这个主体,这个基点,讨论任何问题将失去意义。
对于人文精神缺失这个问题,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不必大惊小怪。为什么?因为看看历史,我们就会明白。每一个时代都会有时代的弊端出现,这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当然,这就需要我们,把任何事情可以整体的将其放入历史长河中做全面的考察),这是一个大前提,这样去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就会稍稍宽慰一些,我们就不会显示出自己所处的时代是多么地糟糕,而自己身上的责任或者说使命是多么的神圣与艰巨,我们都仅仅是属于一个特定的时代。历史只有在回顾的时候,才会显示出一些它特有的意味、魅力。呵呵,人类有时候就这么自大,没有办法。二是,人文精神的重建,需要做好几方面的功夫。首要就是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怎么办、怎么取舍,这是一个问题。那就需要我们现代人谦虚谨慎。不要老以为自己多么的文明或者多么地引领潮流。相当于一棵参天繁茂的大树,人们都在称赞它的高大,但是往往忽略它的根的作用。没有根的存在,所谓的参天繁茂也是无从谈起的。我想说的是,文化的根源,我们是无法绕过去的。采取极端的做法,那是一种自卑的做法,而且是深入骨髓中的自卑,相当于自掘坟墓,于事无补。每种文化都有源头,而源头中就孕育了这种文化所有的特质,没有办法回避。除非毁灭它。失去它,就是失去了魂与根。我们为此,必须谦虚对待。灵魂上不自立,我们就不要对我们祖宗的文化妄加指责,保持一些谦虚姿态,谨慎心性,或许才为上策。其次,对待外来文化。我们历史上不乏外来文化的冲击,对此,我们不必惊慌失措。保持一种平和心态,全面分析,冷眼观察,掌握外来文化的精华,慢慢引导,慢慢吸收,为我所用。当然,如今,我们存在一些不正常的现象。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不像以前那样的。上古时代,我们自封为开化民族,文明成果也是相比周围,先进一步。所以,当外来文化冲击之时,我们总是以我为主,为我所化。而时下,形势相反,所以,我们在此不再是有以我为主的态度,更多的是向人家学习。这个过程必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还是那句话,我们是谦虚学习,不要搞得崇洋媚外,什么都是外来的好。或许是我们穷怕了,饥不择食,什么都想吃,只要填饱肚子就行。就不怕消化不良吗!慢点,先吃一些自己能消化的,然后再逐步消解一些。不过太过了,不然暴饮暴食会出大毛病的。还要调理呢,好事就会变成坏事了。得不偿失啊。(看看我们现今社会中的一些现象,就会明白了。)
嘿嘿。原本是简短评论,没有想到会啰嗦出这么多的东西。就此打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