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头发了个文,说是要驻村干部就振兴乡村献计献策。老姜是个轴人,心想,自己拉不来项目、也要不来资金,想找到能落地的想法并不容易。就又看了一回文件,发现并没有要求所有人都写,暂时松了口气。
下乡驻村两年多了,老姜一直在思考怎么样才能让村里富起来,跟村上的书记、干部、党员、群众,男女老少诸多人等,房前屋后、田间地头的没少唠扯。老姜也到地里看了,到户上访了,基本上也只能象老村长、现任村长及一些骨干说得差不多,要想在咱村搞集体项目,只能大面积扣棚,起步就得四十个,说是面积小了没有政策帮扶。四十个大棚啥概念?冷棚的话240万到280万。暖棚差不多要400万左右。
这让村上犯愁,也让老姜犯愁。去哪搞这么多钱去。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村里的壮劳力不够,三四十岁的,留村里干活的人很少,多数都外出打工了。原因很简单也很直接:一亩地种玉米,年景好的时候能收个1000斤左右,去了种子、农药,一亩地一年剩不下几个钱,每人两亩半,一家老少按五口人算,如果只种地的话,一年的总收入差不多两三千的样子。如果孩子小,老人身体好,中间两个大人勤快的话就可以一个人出去打工,能吃苦不挑活的话,每月赚个一两千还是问题不大的。
村上有条路,是村里一户人家的二叔给帮忙修的。二叔在外面做了领导,好多年没回家了,退休以后才想着回老家看看。结果发现村里的路实在不好走,就帮忙给修了。
这都是老姜唠出来的。老姜想着想着就想起落叶归根这四个字了。他琢磨着,如果让修路那级别的领导都能退休后回老家住就好了。又想,如果让考出去的有学问的人将来也回老家就好了。接着想,让出去的人都回来就好了。那他们就会把自己在外闯荡的资源带回来,帮帮家乡。毕竟落叶归根、荣归故里、卸甲归田这些老的说法还在,虽然有些淡了,但是还没断。
老姜想着想着就仿佛看见村里慢慢热闹起来了,大学老师回来了,没事教教村上的小孩;退休的领导回来了,帮忙指点指点村里的工作;退休的演员回来了,没事领着大伙演个小节目……对了,尤其是当官的、做教育的、做商业的,从政策上要求他们回老家,那他们就会时常惦记家乡,就会为家乡做贡献……
老姜想着,居然有些暗暗得意起来,喜形于色起来,好像发现了新大陆。终于憋不住跟几个一同驻村的哥们儿说将出来。几位觉得老姜又浪漫主义了,说他这办法不靠谱。老姜回了一句:
落叶归根,丰城剑回。
兀自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