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把人格需要分为七成,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吃喝拉撒)、安全(办证人生安全和健康)、情感与归属(在一个集体中有一个自己的位置)、尊重(得到大家的认可尊重,在集体中更高的位置)、认知(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好奇心)、审美(品味)(对身边的事物提出要求)、自我实现。
不是充分满足才开始下一层。不是满足到一定量才会开始下一层。比如,对生理满足了50%,同时对安全需要满足了60%。
不是所有产品都能直接满足人的人格需要。比如购物类,淘宝、京东、唯品会是间接满足人的需要。
互联网产品满足人的需要有天然的优势。比如放松这个需要,可以通过娱乐app满足;情感与归属可以通过社交类app满足。
当人的某个人格急需满足时,更愿意付出成本,比如,平时吃饭花13元,如果对有机健康的放很需要就愿意付出50块,如果快饿死了,愿意为这个饭付出100块。
高层次人格需要未被满足的人最多,满足方式更少,也很难找到好的解决方案。
所谓的屌丝,就是人格需要没有满足的人。比如在情感与归属中,没人爱没人疼的;在尊重这一层,也没人尊重,也没太多自尊;在认知这一层,知道的东西也不多;审美这一层,对身边事物没什么要求;在自我实现这一层,对自己也没什么要求。
所以为什么有个屌丝经济,因为屌丝没被满足的需求最多。
进入一个新环境,每个人都是屌丝,比如一个乡下的高富帅到了北京,可能就成了北京的屌丝。
互联网产品满足的十类需要,能不能够划分层次呢?不能。除了终端需要是基础的以外,其他几类需要不能划分等级,因为如果线下已经满足了用户需要的话,对线上的需要就比较少,每个人的侧重点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