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巨婴国》这本书火了。
罗辑思维198期《你是巨婴》推介了这本书,火了。接着是下架和四处无法买到,朋友圈里刷屏这本书下架的原因,书就变的超火。
越是难求,越是火爆,这也是“中国式”现象。
于是,我也“中国式”了一下,周读网站有这本书,下载了这本书,开始啃。
一、这本书为什么这么火?
读这本书,多少带着好奇,为什么这本书这么火?为什么会下架?
老实说,这本书的开头很烧脑。
开篇即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虽然弗洛伊德盛名在外(荣格真心没听说过,原谅我的孤陋寡闻),但对于我这种并未涉猎和系统研究心理学的人,看起来还是很吃力的。虽然我学过一星半点的犯罪心理学,但至今有印象的也不过是龙布罗梭的“天生犯罪人”理论等一些相对粗浅的内容。
作者武志红有些体验式的描述,读到他让我想象自己走过长长的楼梯,走进一扇门,进入一栋楼,推开一个小门,里面有面镜子,从镜子里看外面的自己,我居然有些看恐怖片的不寒而栗。那种感觉,比看《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有的内容的战栗还要强烈。询问了下我家那位,让他想象这个场景,他居然说在镜子里看到的是外界的投影:自己、门、楼、门、楼梯,禁不住感叹是不是自己太过敏感,要不就是理工男和我这个文科女的感受不同。
硬着头皮读下去,才理解了作者的思维方式,用的是精神分析的理论,从“巨婴”一个概念引申开去,试图解读一些所谓的“中国式”现象,譬如婆媳关系、家庭结构、集体主义、特权等。而他所说的巨婴,不过是强调婴儿的不同阶段的一些特征,譬如,全能自恋“我就是世界”、把全部问题推给其他人、希望得到最好的照顾和最高级别的崇拜、与母亲的亲密“共生关系”云云。
读罢,方明白,这本书切中了当下的一些痛点,同时也揭露了中国受传统文化浸淫而产生的“孝道”、特权等诸多弊端。而当下,似乎批判民族自身特点的文章和书籍大行其道,总能得到更多的关注,通常大家一边骂一边看,无怪乎书籍火爆异常。
01
有问题的家庭模式:一个极度焦虑的母亲、一个严重缺席的父亲和有问题的孩子。
武志红认为,中国式家庭关系就在于中国的家庭结构是类似古希腊传说大地母亲盖亚的模式,即以母子关系为中心组建的家庭。而不是像西方社会是以宙斯与赫拉的夫妻关系为中心组建的。
有些婆媳关系中,婆婆试图控制儿子,妻子试图控制丈夫,而丈夫则试图逃离家庭,家庭关系出现了错位。因为中国存在“大母神”现象,丈夫在社会上争夺皇帝位,妻子和婆婆在家庭中争夺“大母神”地位。而受传统文化孝道影响,母亲的地位至高无上,妻子控制丈夫失败,只好转而去控制儿子,于是出现了轮回现象,也导致了“妈宝男”:有的男人言必称“我妈说”。
婴儿时代的“不分你我”在家庭关系中也得到了体现,不分边界。婆媳有问题媳妇会找老公麻烦,夫妻有问题媳妇会找老公一家人麻烦,媳妇与小姑子有矛盾会找老公麻烦。而老公如果无法解决问题,他的浆糊逻辑通常是:别烦我。我没问题,是你有问题。我妈没问题,是你有问题。像极了婴儿无助时候的“迁怒于人”。
02
一个人得有个体性自我,而中国是群体性自我。
武志红提出了一个词“集体性自我”,他认为这也是共生关系的一种。西方因为有上帝这个“大家长”存在,所以家庭生活中几乎不存在“大家长”现象。而中国则较为普遍,大家庭的家庭成员多屈从于大家长。
不仅仅是大家长具有权威性,一旦有人违背这个大家庭的意志,“大家长”以外的家庭成员也会一致压制这个人,成为“帮凶”。
以前集体主义是以国家形式出现的,现在开始了大面积的破碎,变成了类似小集体的自我,但仍然缺乏个体性自我。这也解释了春节期间的“强迫症式”的大范围回家现象、催婚、冲喜等现象。
03
我不喜欢自己的好人形象。
武志红自我评价是好人,“中国式好人”,但他不喜欢这样的自己。
在他看来,好人意味着自我控制,受集体主义影响,看似包容实际上封闭,灭绝掉自己的需求和声音,怕麻烦他人。他没有敌意、没有热情,也就没有存在感。他们对人的好,是讨好,伴随着很深的自卑和恐惧。他有颗玻璃心,承受不了渴求表达被拒绝的挫败感。
二、我是怎样看待这本书?
读这本书,又爱又恨。
爱是因为有些内容说的我感同身受,譬如中国式好人。我也是中国式好人,有时候也试图迎合他人,把自己的需求挤压到一个近乎狭窄的空间。读他的书似乎像镜子,反射出一个我不喜欢的自己。恨是因为说的太到位,太犀利,太深刻,而他描绘的这样的自己也让我觉得厌倦。
也有不喜欢这本书的地方。我不喜欢用一个“巨婴”的套子去解读所有的人与事,毕竟人们受幼年的影响也许只是一部分,传统文化和后天的环境也会造就和影响人,书中似乎谈现象多,谈解决之道偏少。再就是,我一直觉得社会是多元而复杂的,而且越来越开放包容,没必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大概武志红是心理学方面的专家,遇到的案例太多,负能量有些爆棚。
(一)我也是“中国式好人”
提到好人,想起几件事情。
读研时,有次和一个同班男同学聊天,我对他说“你真是个好人。”(不是发“好人牌”,不要误解,只是普通聊天)。他几乎跳起来,连连摆手“我可不是好人。”
本科时,同宿舍的女生们曾玩过一个心理游戏:要求画太阳、山、房屋和井。我的画中,井画的格外细致。发起这个游戏的女生解读我的画提到,井代表人际关系,说明我很在意他人的看法。后来那个学期的期末,同宿舍的另一个女生对我说,你没必要总是道歉,有些事情别人总会理解和接受。才惊觉那段时间过的真的是有些压抑和封闭,第一次离开家乡去当时心中遥不可及的大城市,在一个陌生的环境和大家磨合,觉得自己长得不好看见识少不够聪明又不善言辞,为人总是敏感而小心翼翼,生怕做错事,也怕做的事情他人不喜欢。
孕期某次吃饭等人,左等不来,右等不来,等到下午一点半饥肠嘟噜人还没出现,其他人意思是继续等,我不好直言不等了直接开饭。发短信向好友M抱怨,好友直言“谁叫你喜欢装,要是我早说不等了开饭了。”
读武志红的书,才惊觉,我不是没有自己的诉求和愿望,只是有时候过于顾忌他人的感受或者自己的形象,而将自己的想法碾压到不重要的层面。即使自己不情愿做的事情,也不愿意开口拒绝,拒绝了就会有负疚感。不愿意去求人,觉得给别人添了麻烦。但内心深处不是不羡慕那种张扬个性的人的,比如我那个一直奉行“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的老爸,再比如前面那个直言的好友,似乎她不太顾忌他人的感受也一样活的很好。尽管这些年,渐渐学会接纳一个本真的自我,不太那么苛刻的对待自己,也偶尔会发发牢骚和直言喜好。
虽然我不认为做个“好人”完全错,这个社会需要靠谱需要责任感需要退让,但不忽略自己的本真,不要过于压抑自我,追求“个体性自我”,的确也是我们应该警醒的。
(二)学会接纳: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读书时候,有朋友说我像极了处女座,虽然没有传说处女座该有的“洁癖”,但做事较真的有些过分,而且很容易为一点小事抓狂。
高考考数学,考的不大理想,下一场考试开考前我拉肚子。后来每逢人生中的重大挑战来临,我几乎都会拉肚子。也常常会做梦大考,经常考的是我不擅长的数学或地理。
工作以后,也常常会为自己在工作中的手足无措而无法入眠,“为什么别人都能轻而易举的搞定,我却不行?”“为什么用心了还是会出错?”好像那个做的不够好的永远都是自己。
武志红说,这是一种自我攻击和自我诅咒,“魔鬼即是自身”。
解决这个问题是森田疗法:顺其自然,为所当为。顺其自然里藏着一种很深的东西,就是接纳。这意味着你接纳这个不如意的事情发生,不再把它视为一个充满恶意的和自己对着干的魔鬼,而把它视为一个中性的甚至好的东西,让它发生就好了。
他说:从根本上来讲,成长的历程就是这样一个历程,你最初因为能力、思维的限制,不断地使用分裂和切割的机制,把身上各种各样不舒服的东西、控制不了的事情,都切割成是外部世界的、坏的、邪恶的。但随着成长,你发现,原来这些看似是外在世界的邪恶、黑暗、失控,其实都是你自身的一部分。最初你会认为失控是恶的,控制失控的力量是恶的,而且在你身体之外。但随着了解越来越深,你就会发现,原来没有这个恶存在,而所谓的恶其实就是你自身切割出去的一个东西。
说的很精辟,我们希望成就完美的自我,但要承认、接纳不完美的自我。
这本书有我喜欢的部分,也有我不喜欢的部分,但能让人自省,足矣。世面上那么多烂书,为什么独独攻击这一本?
据说下架是因为“质量”问题,各种猜测。
我是学法律的,想说的是标题:我不相信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