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周六晚上我们进行了操体法的培训,有我们两位新同事培训讲解。具体的认同我昨天其实听懂的不是很多。在整理这周的培训收获中主要想谈谈这周看到的文章和自己的感悟。
第一点感觉周六培训的方法也是一种功能与客户感受的检测和主观的治疗。有点像是MS、SFMA和许多功能性检测应该都算是热门的检测项目。突然感觉为了让没有经历过大学4-6年学习的教练也可以有相对可以准确和系统的评估与治疗的方法。其主要的目的是及早筛选出受伤高风险的客户问题或是运动模式和找出风险因子,并给予矫正。但是我看到一种观点是要想想检测本身是在测什么?(也就是昨天那三个动作为什么是在测试我们身体的什么功能问题?)得到的评分和结果(pass or fail)的意义该如何解释?
我们在用评估的方法所得到的评分或是结果的意义要如何的解释?
举个例子。体重给我们的数字很好解读,就是这个躯体的质量,很粗略地看可以说如果数字越大,如果你的目的是要减重,你可能就会订个瘦身计划和下一阶段希望在体重机上看到的较为小的数字。但是,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注意,刚刚上面用的字眼是减重,而非减肥,若是想要达到的目的是减肥(减脂甚至是增肌),那这体重机上的数字就很难解释了。或应该说他无法给你你想要的答案,因为这个单位是kg的数字,无法告诉我们身体组成。这也是为什么若是用传统的BMI计算,肌肉较多的运动员常被归类在过重的分类,但他们真的需要减重吗?要减的又是什么重量呢?这些选择测量工具、数字的产生方式和最后的解读,都大大地影响到之后的计划和下一阶段目标设定的方向。所以还是要把检测本身的限制问题要放在考虑当中。
我认为这时候就还是要回到基础,将过去学的骨骼肌肉评估学拿出来(使用准确性与特殊性较高的测试),一步步的过滤掉可能出问题的结构,找到最需要改善或强化的几个地方,然后根据评估的结果安排个人化的复健(例如矫正运动)或是体能训练课表。
同时昨天也提到了肌能贴布。其实不只是肌内效(或肌能贴布),临床工作者在为病人选择介入时,必须要用实证医学的概念,检视到底这些厂商声称如何神奇的的疗效,到底有没有足够的研究证据支撑,还是只是商人们的话术,要自己想明白其中的原理是什么。其实网上有很多的关于此的研究,整体而言目前肌内效声称的效果,多数还是尚未被证实,或是及即便效果,但效果的临床意义不大。在这追求新工具和新技术的的时代,身为专业人员的我们必须严格检视眼前的讯息,在临床选择使用此类功效并未被支持的介入方式时,临床工作者也必须要清楚介入本身的限制,不该夸大其可能之功效。
最后回到我上面说的,基础是最重要的,以AT,PT领域来说,在专业养成中解剖、肌动学、运动力学、运动生理和评估学等等,是协助我们在学习新玩具时有能力检视、拆解,得以融会贯通的重要基础能力,理解箇中道理才能够整合新工具到自己已经有的工具箱,依照临床工作面对的不同运动员与状况,调整出符合个人需求的介入,这样才不会沦落成照本操课的机器工人。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