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开始就把朋友圈关了
潜水三星期后终于有人问我怎么不发朋友圈了
“关了。”
“为啥关?”
以前对于【存在感的极度渴望】变成了现在的【自我满足】。
刚进大学,能加上学长学姐的微信都是极度兴奋的,添加为联系人后第一件事就是翻他们的朋友圈。
各种奖学金、旅游、兼职、学生会工作......
四个字形容再恰当不过“临渊羡鱼”。
这可能就是朋友圈的“新手指南”,虽然前辈们的朋友圈充分的显示了他们的丰富生活,但再多看几个会发现,“千篇一律的丰富生活”。这个时候我内心的踌躇满志和外部的从众成功学无不呼唤着我,“退而结网去吧”。
大一一股脑的加入学生会、追大家都看的剧、晒电影票和美食......
大二摆脱了show off 的肤浅,迷恋上了从生活中搜集段子、总结自己糗事儿、奇葩事儿......
其实都是在找存在感,从大一的显示“我和你们一样”到大二的“我比你们更奇葩”。
点赞的人数越来越多,存在感仿佛增加了几倍,可是自己的内心开始不安了。
大三过了第一个没有颓废到底的寒假,可能真的是成长了,渐渐自律的生活让我很满足。
关闭了朋友圈,摆脱了对存在感的需要,逐渐学会如何真正去“退而结网”。
现在的 【明确的目标】代替了曾经对【别人认同】的渴望。
为自己定下了一个大目标,不强不弱的自我效能感让自己更加心无旁骛的追寻自己的轨道。
以前会习惯性的发条朋友圈,然后习惯性的等赞等评论,现在,只是觉得有点浪费时间。
自己明确的目标让我意识到——我和我的朋友圈其实不是一个圈子的。
沉浸在朋友圈里,潜移默化中被别人的生活改变着,却没有变成自己更喜欢的样子。
这时候对于还不是特别成熟的我来说,退出这个圈子可能是坚持自我的最好方法。
然而多少还是放不下一些人的,无论他们和我是不是一个圈子,我都喜欢他们,关了朋友圈不会时刻接受他们的动态了,但是偶尔想起来还是会刻意点开他们的头像,不会点赞也不会评论,但会仔细翻看,有时可能直接就一条私信过去了。
朋友圈不是【唯一的信息来源】。
从来不会担心没有了朋友圈就信息闭塞了。
看新闻上今日头条、网易;看头条上微博......
最方便的,公众号满满的干货呀。
简直就是朋友圈素材的整理汇总➕升华。
在 【浮躁的日子】里找点 【自己真正喜欢的事】。
碎片化阅读就不用多说了,人浮躁,文字也浮躁。
看起来不费时,一次几十秒,却也不知道这样的几十秒一天要来过几遍。
最可怕的是:
晚上KTV通宵,打开手机刷朋友圈。
漫漫长夜,寥寥动态
开始慌了,
没的可刷了,
通宵的浮躁。
太浮躁,所以下了微信读书却从未通读过一本书;所以下了英语听力软件却打都没打开过;所以下了单词打卡软件却没好好背过几次......
无聊的时候总有事干,把朋友圈里别人的生活当成自己的日子来过,和无时无刻活在电视剧里有什么区别,也许只有当我没事干了我才会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
放下朋友圈,做点自己真正喜欢的事就是我想要的生活。
其实【自律】不过是披着正能量外衣的【习惯】而已。
简而言之关了朋友圈就是想过好自己的生活吧。
听从自己的内心不是被欲望驾驭而是有节制的遵从自然,只有自律才能让我找到真正的自己。
梭罗说:“能够真正品味食物的人绝不会暴饮暴食,而暴饮暴食的人也品味不出真正的美味。”
生活同样如此。
想做到自律其实也没那么难,
当时钟知道自己一辈子要走数亿圈时他是绝望的,但告诉它你一秒走一下就好,不多不少,它走到了今天。
其实,习惯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