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

这篇是小女端端所撰习作。经她同意,发布到我的简书中。她写此文时,没有取名。我想给起个“信息越多越好吗?”,她说太low了。好吧,那就叫《无题》。以下是全文内容,包括中间的一小张图片。


在《读者》的某一期中看到了《不妨错过》这篇文章,其中提及对于是否要掌握很多讯息的不同看法,在硅谷成功人士眼中是FOMO (fear of missing out 害怕错过),而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却提出疑问:“掌握那么多消息后,我们做出的判断是否受到影响?”答案是否定的。教授的建议是不需看很多,获取你最需要的讯息即可。

这两种观点究竟哪方更胜一筹呢?其实关键在于受众。举个个人认为很相近的例子就是牛顿第二定律。

图片发自简书App

众所周知的牛二大概就是F=ma,但实际最初的表达式并非如此(见上图)。二者既可等同,其实存在差别——最初的公式可用于低速(速度小于光速),也可用于高速(大于光速),但F=ma仅适用于低速情况。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图中第一句就有提到“物体的质量是一个常量”而这仅限于低速。在低速情况下,质量可视为常量,故而可化简,而高速时则不同。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一般为低速,所以F=ma这个受限的较不严谨的式子反而在初中便得以推广。在不同的速度情况下,质量扮演不同的角色,低速只是路人高速却是角儿。相对应的,在信息的掌握方面,对于不同的人,某些表面看上去无关的消息也可能蕴藏着机遇。就像《少年派》中学霸钱三一可以从春晚中猜测考题方向,而普通学生却只是做一位看客。

写到这里,我发现还是斯坦福大学的教授更为高明。在我们常人眼中,硅谷的FOMO或许是一种付出多回报少的做法,但只有硅谷的成功人士才真正了解这些看似无用的信息也正是他们需要的。由此看来,FOMO的做法也符合斯坦福教授的建议。当然,FOMO也不仅只适用于硅谷的成功人士,常人也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慨。

其实,最重要的还是在于认清自己的定位,并且明确自己要的是什么,这样才能牢牢的抓住机遇。


附,《读者》2018年第11期《不芳错过》。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那片桃林,那个银铃般的笑声,总是出现在卓文峰的梦中。确是奇怪,他对桃林没特别的钟爱,对哪个女孩的笑声也未曾眷恋。一...
    晨溪一缕阳光阅读 3,868评论 3 9
  • “在此前的人生途中,我总觉得自己将成为别的什么人,似乎总想去某个新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在哪里获取新的人格。迄今为...
    京城一只滚滚阅读 2,833评论 2 2
  • 今天,突然我不知道自己该写点什么,迷茫。很迷茫,但是我却要完成心里的任务,我知道自己要写这篇文章。 我想温故几个典...
    醉含丹梦生阅读 1,131评论 0 0
  • 为什么医院的检查报告上都是正常的,但总感觉身体很难受呢? 告诉大家一个残酷的事实: 肝脏坏到50%,医院检查...
    婷依1988阅读 3,599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