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看到许多文章了里面都会提到同理心和共情能力这两个词,提到现代人非常需要有这两个特点,是一个人高情商的重要特点,我就想看看这两个词到底代表什么含义,到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需要注意什么。
看了一下百度解释,同理心(Empathy),亦译为“设身处地理解”、“感情移入”、“神入”、“共感”、“共情”。泛指心理换位、将心比心。亦即设身处地地对他人的情绪和情感的认知性的觉知、把握与理解。 主要体现在情绪自控、换位思考、倾听能力以及表达尊重等与情商相关的方面。简单说,就是常说的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有时候,我们不理解别人的一些行为和做法,甚至误解别人的意思,这都是缺乏同理心的一种表现,主要是没有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不理解别人的感受。对于一个相同的问题,每个人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会有不同的看法,进而有不同的做法,一千个莎士比亚的笔下会有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要想真正理解他人,就要从别人的角度去看待和思考问题。人在社会生活,会和各种各样的人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发现一个人处理一件事情不符合自己的想法,甚至不符合常理,先不要着急定性和下结论。因为每个人的实际情况不同,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就会不同,要想真正理解比人的做法,就要有同理心,从别人的角度是看待问题。比如在一所大学里面,农村来的同学可能比较抠门,没有那么大方,不经常请客吃饭,其实不是他想这样做,可能只是他就是没有空余的钱做这些事情,可能他家庭给他的钱就够他进行学习和基本的生活。工作中,同事出现的一些矛盾,可能的原因就是虽然都想把工作做好,但是大家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使不到一起。同理心就要求我们看到问题的时候,不要着急,不要妄下结论,稍微等一等,尽量去理解别人,这样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就能够明白事情发生的原因。
百度解释,共情(empathy),也称为神入、同理心,共情又译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 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所阐述的概念,却越来越出现在现代精神分析学者的著作中。不管是人性观还是心理失调的理论及治疗方法似乎都极为对立的两个理论流派,却在对共情的理解和应用上,逐步趋于一致。共情似乎为现代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的融合搭起了一所桥梁。本质上共情和同理心是一个意思,这两个词的英文都是empathy,也是一种心理学名词。共情是心理咨询师经常用到的一种方法,要能够深刻理解找他咨询的人,这样才能解决面对的问题。共情引申出来一个共情能力,也叫移情能力,指的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这个词也经常用在孩子教育上,要对孩子有共情心,要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不要以为的压迫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主能力。
共情和同理心虽然是一个意思,但是在使用上好像略有不同,同理心更多用于成人之间互相理解,共情侧重于感受对方的情绪,是一种教育上经常推崇的方法。例如孩子遇到了困难,情绪受到了影响,家长一般不要先入为主的从自己的角度去说教,去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去教孩子该怎么办,实际上家长第一点应该尝试理解孩子的情绪,去分担和化解孩子的负面情绪,然后再慢慢去解决问题。人类是有情绪的,情绪会影响到人的心理甚至生理的一些反应,孩子更是这样,还没有学习过怎么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往往会受到情绪的影响。家长首先要做的是共情,体会和理解孩子的情绪,安抚过后再想办法。
需要注意的是,在职场中打拼的人,同理心很重要,但是也不可一味滥用,因为凡事都讲同理心,只考虑别人的感受,只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别人的所有要求都答应,这样的话就容易成为别人眼里的老好人,容易总是让自己受委屈,会形成一种“讨好型”人格。具有讨好型人格的人由于无法关注自己的事情,无法专注于自己的成长,会废掉自己的能力培养,长期以往,别人会把你当成容易支配的廉价的劳动力。所以职场中运用同理心也要有个度,该有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诉求要即使表达,在不损害别人的利益的情况下,通过努力最大限度的获得自己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