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长答疑深度学习第十一期心得
孩子究竟要不要教育?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文化教育的投入和全民参与度来说,都以当下为最,至少前无古人。然而当下困惑国人的一大难题就是孩子的教育问题,为此全家齐上阵,周末假期全报满,最后发现搞出一个“四不像”。用当下家长的话说“家长钱吃亏,小孩人吃亏”。教育本是增加我们人类的本领,然而当下却成为一种负担,何其可笑也?
管还是不管?这是家长心中一直挣扎的想法,管起来鸡飞狗跳,不管又觉得孩子会滑向深渊。其实管或不管,孩子都会成长,但是管与不管的结果是不是你想要的?
“一动分阴阳”,只要取一就会走偏。正如王刚老师举的例子,教育、医疗、体育等领域,国家只要一管,就会走偏,甚至走向反面;不管呢,看着孩子总是不顺眼。所以我们父辈总是感叹,他们小时候家里孩子多,大人顾不上,孩子都是自己搞,成长的都挺好。现在的孩子咋那么麻烦呢?现如今时代不同,社会的大环境不同,那时有天然的吃苦教育,而现在没有,如果父母不创造吃苦的环境,现有的社会(享乐主义盛行)自然会影响到孩子,只怕结果是你不想要的,所以孩子需要教育,进行吃苦教育。
山长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很多时候我们学习如何教育时容易,流于表面学习行为,而不去了解这些行为背后的原理,就会导致很多问题,我们看到山长有时也折磨孩子,甚至打孩子,给自己的孩子制造挫折和坎坷,让他们历练,我们也跟着做,然而山长这么做,孩子更爱他;而我们有时照搬照套,却适得其反。
其实山长抓住了教育的目标和教育的发心,这两点很重要,其他具体的行为,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育的发心,是不是为了帮助孩子成长?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汉姆雷特,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所以孔老夫子说要“因材施教”,懦弱的人要让他勇敢,胆大的人要慎重,教育就是“补不足”嘛。教育的目标是,是否清楚要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目标定了,才会有方向。是成为精英还是其他?“卓越固然不易,平庸代价更高”。家长要明白自己的身份和所处的位置,是一位训练者,孩子是训练的主体,是协助孩子成长的。明白了发心和目标,手段和方法就可信手拈来,就如武侠小说所说,武功练到化境,飞花摘叶皆可伤人。那么,家长的成长就更重要了,家长要比孩子有智慧,才能指导孩子的成长。要立规则,而规则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孩子的内驱力。
若家长不愿学习,或者慧根太浅,只能求助学堂,选一家自己认可的学堂。一阴一阳谓之道,家校如何衔接与配合呢?家长要认真选择适合孩子成长的老师和教育环境。一旦确定就要努力配合,信任老师,不要给孩子留有余地,学山长的“残忍”,在孩子小时候,在家里比在学堂更“苦”,孩子自然往学堂跑,不要把家庭搞得太舒适,成为孩子逃避的大后方。家长要保持理性,不与孩子情绪共振。家长在家里的自我学习和成长,给予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要的答疑和指导。
人性向下,这个世界大多数人是甘于平庸,因为大多数人们不愿走出舒适区,只有少部分人能够走出舒适区,持续努力,追求卓越。让那些在欲望中沉沦的庸人们不断的发出感叹和仰望。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