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细节》黄昱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荐4颗星
大仲马、福楼拜、狄更斯、加缪、菲茨杰拉德、纳博科夫、多丽丝·莱辛、艾丽丝·门罗、托卡尔丘克、麦克尤恩,看看这些文声斐然的名字,在文学的舞榭歌台上都有着闪耀的角色,有的经典之作也经得起一读再读,而经典重读不仅考验解读者的功力,还要独特的见解和敏锐的视角,正是这些视角的细节才有了经典之作。《小说的细节》正是如此。
细节雕琢,也是我正面临的问题,我现在的东西就是西一榔头,东一扫帚,东西南北中的大杂烩,一直把自己的感受融入到自己写作的东西里,是一种发泄,读到的人也不会太容易接受。前些日子读焦典的《孔雀菩提》,有了那么一点大概的明悟,可是没有那么决断去尝试,甚是可惜。
这本单读出品的《小说的细节:从简·奥斯丁到石黑一雄》是一本关于解读小说的书,宝珀理想国文学奖得主,知名翻译家、作家、评论家黄昱宁全新文学评论集。放置在书中的二十余位世界级知名作家,有简·奥斯丁、大仲马、福楼拜、狄更斯、加缪、菲茨杰拉德、纳博科夫、菲利普·罗斯、多丽丝·莱辛、艾丽丝·门罗、石黑一雄、托卡尔丘克、麦克尤恩。想想看,他们的名字放在一起,就觉得文学世界并不荒凉。
前几天在抖音上看到“3分钟带你读完一本书”,春秋笔法大盛,讲得是什么并不重要,有人看就好。黄昱宁体现的这种文本细读,以小说细节之处开始丰盈一本书,这也是身为译者的优势,她还可以游刃有余地切换读者与作者、小说与评论的身份。
我最先看的是多丽丝·莱辛,2007年,这位八十八岁高龄的女作家,瑞典文学院把她一生的文学成就重新打捞起来,授予莱辛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中宣称:“莱辛以怀疑主义、火热的激情和丰富的想象力审视一个分裂的文明,她是女性经验的叙事诗人。”这里讲述的是她的成名作《野草在歌唱》,描述的是1940年的故事,唯一可惜的是这本书在我的收藏里,上面写满了等待阅读的期待,我是如何以往这份期待的。
“哦,上帝。这下我算是把欧洲所有的奖都拿遍了,一个都没错过,我很高兴。这是个漂亮的同花顺。”莱辛在得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如此幽默地回应。
莫拉维亚的《鄙视》的解读我并没有细看。意大利著名作家卡尔维诺曾恰如其分地概括说:“莫拉维亚是意大利唯一就某个角度来说我愿意称之为‘风俗派’的作家,他定期交出的作品中有我们这个时代时光流转间对道德所下的不同定义,与风俗、社会变动、大众思想指标息息相关。”而黄昱宁解读下的《鄙视》中,莫尔泰尼把自己定位为无辜者,反复强调自己对家庭的付出和牺牲,妻子是爱自己的只是因为能给她优越的物质条件。而实际上随后暴露出莫尔泰尼是如何一点点歪曲事实的,表象与实质之间巨大的心理黑洞,莫尔泰尼为什么要靠自我欺骗来加固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莫尔泰尼这个虚伪的男人背后又该有怎样的故事。
伍尔夫,去年读了很多本她的书,“伍尔夫的难度在于:表面上,意识的流动和思绪的飞扬必须呈现无序的状态,必须最大程度地呈现思维自由驰骋的“原生态””。用伍尔夫自己的话说“故事可能会摇晃,情节可能会皱成一团,人物可能被摧毁无遗——总之,小说就有可能变成一件艺术品”。
这些经典之作,其实解读的人很多,黄昱宁的角度也很不错,在小说的细节上我们把握得并不多,就像毛姆那本《阅读是一所随身携带的避难所》里,也是从作家的角度去解读作品,而毛姆的文学评论和小说都非常出色。张悦然也有本《顿悟的时刻》,是从编辑和作家的角度去解读。你的写作或者生活如何展现真实,那就用细节去填充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