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三岁半,上幼儿园已有半年,已经历经千辛万苦的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我的生活、工作尤其是心理也逐渐步入正轨。近几日,儿子轻微咳嗽,便问我:好多小朋友都因为咳嗽不去幼儿园了,那我还去吗?
孩子的稚嫩令我欣喜又好笑,我回答说,幼儿园每天早上都有晨检的阿姨,她会检查后告诉你,你是健康的还是生病的、是否可以上学。那天早上,儿子顺利通过了晨检,体温和嗓子均显示正常,还受到晨检老师的表扬。不过他还是很纳闷,为何他明明就是生病了,怎么还是得去上学。
我就给他讲了他喜欢的小磊哥哥的故事,因为小磊哥哥是我们的邻居,年长我儿子好多岁,至少在儿子身高比小磊矮的这段时期内,儿子应该一直会把他当做偶像。
我告诉儿子:如果有一件事你特别想做,是没有什么能阻碍你去完成的,哪怕是生病。如果你产生了各种理由,借此放弃,只能说明你根本不想去做。故事的儿童版本是这样的:“小磊参加全市英语比赛,却不巧发烧到39度,可是他为此已经准备了好久,放弃等于功亏一篑,于是他坚持参赛,竟然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也许根本没有这么复杂的心理过程,成人如我,总喜欢把简单故事搞得传奇才更令人信服,也许小磊只是觉得自己能够坚持就坚持了,生个病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因此生病这件事根本没有干扰到他。)
虽然不确定儿子是否听懂,但这个故事确实起了作用,他不再提不想上学的事了。当然这个故事还有成人版本,在小磊看来,“坚持”这一优点是件很普通的事情,那这种观点的形成肯定是与小磊的家教有关了。小磊在全市最好的寄宿制小学上学,形式上貌似很不让家长操心,毕竟连一日三餐和通勤的时间都替家长省掉了。小磊成绩优秀,还锻炼了独立的性格和能力,如果说小磊的良好教育完全得益于老师和学校,与小磊父母无关的话,那我还真无力反驳,除了下面这件小事。
儿子和小磊曾一起报了一个短期异地夏令营,临近出发日,组织方通知要将原定早7点出发时间提前到早上5点,这就意味着营员们要凌晨4点起床才能保证5点前坐上指定地点的大巴车。这下家长群里炸开了锅,因为两个小时的问题,引得很多妈妈不满。我也有些犹豫,暗自决定如果儿子起不来床就不去参加了吧。
我问了小磊妈妈还要去参加吗,睡眠不足还要旅途颠簸5个小时,即使到了目的地也难免身心俱疲,岂不是找罪受?小磊妈妈却说已经答应了孩子就不会再改了,而且小磊特别想去。
“小磊特别想去”,这句似曾相识的话触动了我,我之前还口口声声给儿子讲“坚持”的道理,我竟然连自己都做不到。我问儿子,如果早起2小时还要不要再去参加夏令营,儿子仍说想去。
我带着儿子和小磊如约登上了大巴车,而出发时,大巴车并未按约定坐满乘客。我看到年轻的带队老师不停的接电话、打电话,眉头紧锁。大巴车推迟一刻钟出发,仍有四分之一营员未到,理由嘛,当然有很多。
年轻的带队老师与我聊天,抱怨起有些营员即使不来参加也不通知她一下。我笑笑,放佛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我的影子。我不知道有多少次因为孩子的理由让亲人、朋友或者同事为我等待或者爽约,我担心孩子会冷、会吃不好、会睡不好……我总想把最好的安排、最好的环境给他,却忘了世界不是他一个人的,除了我,没有人会总是围着他转,他要学会去适应这个世界,而不是这个世界去适应他。
我安慰带队老师说道,你应该高兴才对,因为只有车上的营员才是你们想要的优质学员,2个小时的问题就已经帮你把非优质学员过滤掉了,未来的比赛和奖项,肯定得靠咱们车上的这些学员了。
带队老师连连点头,还补充道之前和那些学员妈妈们的接触,自己简直不是她们的对手,她们强势、精于算计、喜欢轰动,至于孩子的表现就平平了。当然她们可能还会把孩子的成绩完全归于我们的教学水平。
我不禁想到我的一次工作经历,那是一次选儿童演员的现场,我明明已经公布了选拔要求,可还是会有不符合要求的孩子来应征。我们不想得罪任何一个家长,只要应征就录用。但还是引来很多家长不满:冷气不够大,孩子热出汗;彩排时间太长,孩子太累;家长中途送水,给孩子擦汗,彩排现场所有人都搞得很被动、很累。好不容易盼到正式演出当天,小演员却只来了一半,理由嘛,当然有很多。
我逐一筛查回忆未到演员名单,却发现,那些未到的孩子的样貌普遍逊色于坚持参加演出的孩子,而他们的家长也正是在彩排现场提很多要求的那些。
我不是专家,更没有大数据和理论去支持这样的观点,家长的素质会影响孩子的样貌吗?但我能确定的是,如果父母每天都微笑待人,那么孩子脸上洋溢的就是幸福和满足,比起惊恐和抱怨的脸,哪一种更美呢?
这就是小磊故事的成人版本。小磊父母都是企业家,并不是因为没有精力照料孩子才送孩子去寄宿学校,而是因为全市最好的学校恰好是寄宿制的。小磊的父母只是用了最短的时间做到了最好的教育,相比起日日陪伴却教育不得的低效,小磊父母用实际行动证明他们虎父无犬子的高效。
那就是,孩子们的每一件小事,都当做父母的心头大事。任何一个小约定,都严格履行。该由孩子完成的何必多插手,因为未来的竞争只会比现在的更激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