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夏天,与朋友相约,同游了厦门。至于为何是厦门,大概是因为鼓浪屿吧。
我一直以为,一座城同一个人一样,是有他的个性与气质的,厦门自然不例外。刚出高崎机场,就见到走廊上整齐的白色石柱和圆顶拱门。沿街的景象更是与别处不同:红色屋瓦和米黄外墙的建筑连接成片,绿化带上种着槟榔和棕榈。只属于夏的阳光直射下来。仿佛转过一个街角,马上就能见到大海。这是纯净的海岛气息。
厦门本是一个岛,鼓浪屿又是海中的一个小岛。我们搭乘的轮渡不紧不慢地把我们从大岛载到小岛。站在轮渡二层甲板上,倚靠着栏杆,迎着海风,有种说不出的开阔感觉。这里目之所见的海水是深灰色的,翻腾的波浪下面,只隐隐渗出一些深蓝。轮渡后面的水花不断地拉长,又不断地消散。渐渐地,望见远处海中的绿树,以及绿树之间的许多红色屋顶,原来那就是鼓浪屿了。
上岛以后,发现多的是槟榔树、文艺小店和旧租界建筑。鼓浪屿又被称作钢琴岛,这里几乎随处可见音乐元素——连栅栏都做成五线谱的样子。登日光岩、俯瞰海岛全景后,我们下到海边来。此时的海不再是深灰色,而是变成真正的海的颜色了。阳光热烈地投射在沙滩上,除了明亮亮的米黄色,只留下几片棕榈树影。不多的游人都集中在海水边,闲散地玩着沙、游着泳,像是没有对白的电影镜头。一叠叠细浪轻轻拍打着沙滩,也拍打着游人们的脚,就好像婉转的闽南语讲述着正在发生的故事。稀薄的海雾间,隐隐看得见厦门岛上两座高楼。
我们进了菽庄花园,再往钢琴博物馆而来。忽然,眼前飞架起一道长栈桥。栈桥据说是旧日的花园主人所建,而今是通向博物馆的必经之路。白色的栈桥沿着海岸,架在大块的赤色礁石上。身后不远处,还是刚才的柔波细浪的沙滩,而这里却是风起云涌。雪白的海涛涌过桥底,涌上礁石,被礁石劈碎后水花四溅,又连声落回海里。莫非这才是“鼓浪”本意?以手遮阳,极目望去,栈桥分明是直伸入海中,又消失在海天相接之处。这仿佛是来到了天之涯角,海之尽头。再往前,就是海中仙山,蓬莱仙岛,飘渺而不可求了。见此幻景,不由得念起这花园旧主。当初建园之时,他也是为着暂时的避世而来的吗?
游览过岛上的鱼骨艺术馆,我和朋友坐下休息。朋友买了几颗百香果,畅快地吸着果汁。艺术馆的房子有着圆拱形的大门和半开的百叶窗,窗下又有盆景环绕,给人以恬静安心的氛围。绿植丛中,正环绕着一曲熟悉的旋律。细细听来,好像描画的是一幅海天远景:层层的浪花温和地抚摸着海岸,浪花之上,成群的海鸥回旋着、欢叫着,仿佛在诉说着对这片海岸的留恋。查了一查,原来这旋律就叫做《鼓浪屿之波》!晚风渐起,乡愁渐浓,来来往往的游人们渐次回到码头。岛上的槟榔树同着屋檐的红色棱角一起慢慢暗了下去。是该回程的时候了。
离开厦门那一天,在环岛路上的绿化带里又见到了五线谱模样的栅栏。好奇之下,按照乐谱逐个音符地轻唱起来。不出意料,正是《鼓浪屿之波》。大概,这波浪早已融入了厦门的性格里,以及每个发生在这里的故事中。我也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一页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