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指人类心理特征的整合、统一体,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组织,并在不同时间、地域下影响着人的内隐和外显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人格的属性包括整体性、稳定性、个体性、动机性、适应性、自然性、社会性等,由于人格的心理属性的变异(心理疾病)所导致的人格缺陷,成为家庭暴力、社会危害的重要源头和成因之一。
今天的作业是读懂老师的大作!重点思考老师所选取的视角。
老师的大作读了,但是离读懂还有好远的距离。只能是按照自己的视角去看老师的视角,这样一来,一定会类似犯盲人摸象的错误。
老师说“犯罪人格才是导致犯罪的主要原因。” 我却觉得性格缺陷不是犯罪行为的根本原因,人的心理是否有底线,明确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这违禁性罪感起决定作用。
小孩子不识禁忌,言行肆无忌惮,也就免不了要 受惩罚。惩罚的痛苦使孩子认识到哪些行为是坏的,也逐渐接受了父母、长辈的善恶标准。
当然,我们也会看到很多屡教不改的孩子,他们可能会是未来监狱里的“贵客”。这是显性的,他们一贯都爱“兴风作乱”;还有一部分隐性的。如上海复旦大学“投毒案”里的林某,媒体调查采访林某时,他外表孝顺、和善、恋家,内心敏感、自卑、记仇、渴望认同,没有不良记录,这些性格特征究竟多大程度上与他的犯罪行为存在联系,是不是拥有相似性格的个体也存在犯罪的“潜质”呢?我不知道用哪个理论做解释,只是想到就说了,有待继续探讨。
犯罪人格才是导致犯罪的主要原因。
其特征是:
不会为自己的犯罪行为懊悔;
当事情不符合罪犯的预期时,会认为是别人的错,无论其预期多么不切实际;
不愿意吃苦,希望走捷径,自己犯了错却指责他人;
即便已经被宣判有罪,仍然会否认自己的罪行,并声称自己遭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
……
老师没有在法律层面、道德高度上进行评判,也没有按记者和吃瓜群众们盯着的他是否有病来做说明。而是从人格特质影响一个人的行为上做讨论。提出为什么他劣迹斑斑有错不改的问题。并阐述了支持这个问题重复出现的原因。进而推导出若此人固守行为方式将来的发展趋向。
老师用“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来说明人格稳定的特征。这也说明白了具有犯罪人格的人是不容易被教化的。这类人不能做到“内省不疚”那“夫何忧何惧。”,多行不义必自毙,就是他未来宿命。那么,我们对于“垃圾人”接触一定注意分寸。
写完了,突然飘过一个念头,此人会看到老师的文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