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人格教育 序言
批注:一、人性的理解 5-6页
时间:2021年11月4日星期四
这个虚构的目的是什么呢?在阿德勒看来,这个虚构的目的就是追求人生的意义、追求优越性、超越、完美,他称为追求优越感。他将人类精神的所有外在表现,均视为朝向这一目标的运动。
【阿德勒提出虚构的目的论:人都无意识地收到这种虚构目标的牵引。如果个体没有目标来决定、推动、规定和指引,人就不可能进行思维、感觉、希望或梦想。也就是他称为“追求优越感”。人的一生,是对优越感的追求的过程。】
他指出,关于人的发展的一个根本事实就是,人的心理总是充满着有活力的、有目的的追求。
【人的心理总是充满着有活力的、有目的的追求,这种有目的的追求,对人的成长是非常有益的。】
儿童自出生起就不断地追求发展,追求伟大、完善和优越的希望图景,这种图景是无意识形成的,但却无时不在。这种追求,这种有目的的活动自然反映了人具有独特的思考和想象能力;它主宰了我们一生的具体行为,甚至决定了我们的思想,因为我们的思想绝不是客观的,而是与我们所形成的生活目标和生活方式相一致。有些教育学从这种人性观出发,把追求完美的理想人格(perfection)作为教育的目的,即所谓“止于至善”。
【儿童自出生起就不断地追求发展,追求伟大、完善和优越的希望图景,这种图景是无意识形成的,但却无时不在。如果从人性观的角度来看,追求优越感就是追求完美的理想人格作为教育的目的,即所谓“止于至善”。“止于至善”就是达到极完美的境界。也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之道。】
那么,个体为什么要追求优越感呢?其中的动力又是什么呢?在阿德勒看来,我们之所以追求优越感,追求完美,就是因为我们本身不优越,不完美,因而需要奋然追求优越感。孔子说“君子耻居下流”,也是这个意思。孔子本人也是“少也贱”,于是发愤好学,(第7页)终至“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域。阿德勒指出,个体追求优越感是以另一个重要的心理学事实为前提的,即人的自卑感。
【在阿德勒看来,我们之所以追求优越感,追求完美,就是因为我们本身不优越,不完美,因而需要奋然追求优越感。也就是我们因为不优秀,所以追求优秀。个体追求优越感的因素有自身不够优秀、完美和自卑。】
所有的儿童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它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激励他尝试通过改善自己的处境来消除内心的自卑感。个人处境的改善会缓和自卑感,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心理补偿。阿德勒先是从那些身体缺陷的成功人士身上认识到,身体缺陷而造成的自卑感是他们获取成功的动力。
【阿德勒的观点:所有的儿童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它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激励他尝试通过改善自己的处境来消除内心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对儿童的成长是有益的。心里补偿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会随着个人处境的改善会缓和。身体缺陷的成功人士,身体缺陷而造成的自卑感是他们获取成功的动力。成为超越他人成功的基石。】
他进一步发现,除了身体缺陷,还有兄弟姐妹之间的竞争,贫穷,被贬低,被忽视,被拒斥,被虐待,父母过于强势,过于保护,溺爱,与成人相比的身体弱小,能力脆弱,无助和依赖性,等等,都会使儿童产生一种自卑感。扩而言之,成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甚至民族之间,国家之间,也都存在着这种自卑感。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一种普遍的人类心理,它不是变态心理,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隐藏着一种自卑感。
【生活环境和谐,被爱包围的人可能没有自卑感,而身体有缺陷,生活环境恶劣,这样可能产生自卑感。自卑感是一种普遍的人类心理,它不是变态心理,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隐藏着一种自卑感。】
他甚至指出,我们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为基础的。不过,自卑感过于强烈,从而产生了自卑情结,就是一种病态了。阿德勒特别指出,有身体缺陷和被父母溺爱或忽视的孩子容易产生自卑情结。不过,适度的自卑感是一种普遍的正常现象,它是个体追求优越和完美的动力。由此,阿德勒用他的自卑感动力学说代替了弗洛伊德的性动力学说。
【自卑感过于强烈,从而产生了自卑情结,就是一种病态了。可见,自卑感可以有,但不可上升到自卑情结,这样就变成了病态心了。不过,适度的自卑感是一种普遍的正常现象,它是个体追求优越和完美的动力。阿德勒用他的自卑感动力学说代替了弗洛伊德的性动力学说。】
阿德勒指出,个体这种“止于至善”的优越感追求,不仅不能脱离社会,而且还是以社会为取向、为标准,否则就是病态,就是人格适应障碍。
【阿德勒指出,个体这种“止于至善”的优越感追求,不仅不能脱离社会,而且还是以社会为取向、为标准,否则就是人格适应障碍。】
早期的阿德勒曾把优越感追求理解为对权力和统治的追求。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尼采对他的影响。尼采将生命意志建构为一种追求强大、超越的权力意志。不过,尼采的权力意志具有一定的(第8页)颠覆性,他声称要重估一切价值,把追求权力意志的超人的道德视为主人道德,相反则称为奴隶道德。在他看来,没有超人,庸众不过是无意义的零。这是强调人的社会性的阿德勒所不能接受的,特别是次世界大战以后,阿德勒看到人类之间的斗争和厮杀给人类造成的伤害,认为人类的未来在于走一条合作之道,于是,便把这种对优越性的追求限制在对社会有益的基础上。所谓优越性的衡量标准是对社会有用。在他看来,精神器官的所有能力都是在社会生活的逻辑这样一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们只能从社会的观点去评判一个人性格的好坏优劣。人是一种社会存在物,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可以掌握打开理解人类行为大门的钥匙。由此,阿德勒又提出了个体发展的社会情感和社会兴趣的观点。
【早期的阿德勒曾把优越感追求理解为对权力和统治的追求,并没有认为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源自自卑感。阿德勒又提出了个体发展的社会情感和社会兴趣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