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透一本,胜读百部

文/花椒芝士

现在我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每天感受到新信息也越来越多,生怕错过了什么新鲜事物和别人搭不上调。比如:666,蓝瘦香菇,这两词我居然还百度了一下,原来现在不流行“我和我的小伙伴们惊呆了”啊。

读书也追求高速度,一天一本书,一天两本书,别人听起来也许很羡慕,但作为真正学习过快速阅读的我,却更觉得要是能够一年读透一本,我就很心满意足了。

01.快速阅读的坑

快速阅读,我比不少人有更多的发言权,因为学过并且一度迷恋这种方法,以求精深其中。一天一本书在我看来,不算什么大事儿,因为我精力集中时,一小时就能搞定一本十多万的书。

当年确实很兴奋,心中狂喜不止。不过,我告诉你,这无非是在你读书的名单上又划去一个,而且不用过太久,你记得的永远是你感兴趣和理解的点儿。

《犯罪心理》中的瑞德,每分钟可以看3万字,可大家记住那是看,而不是完全读懂。

不能完全理解还不是最让我头痛,最头痛的是,太急功近利,心里总会有一个声音告诉自己,你读得太慢太慢,快一点儿再快一点儿,搞得好像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以致于到了后来,我读书一味地追求速度,非专业的还勉强凑合,稍微专业一点儿的,读得一头雾水居然也看完了。

02.碎片化阅读?

其实我个人是不同意这个观点的,什么叫做碎片化阅读,无非就是零散的时间摄入零散的信息罢了。

我的许多书都是在地铁、卫生间等地方看完,比如《苏曼殊全集》,《江湖三百年》,《二十二条商规》。我反而这些书理解的不错,可能因为没有大段的时间给我追求速度吧。

其实说白了,不是读厚部头的书,都可以归入碎片阅读,现在我们读公众号和以前文青读《读者》、《青年文摘》有什么区别,丝毫没有。

当然你还可以同我说,没有报刊之前,古人都是读书的,所以他们的功底好。这样的话,我只能同你说知道《唐诗三百首》、《昭明文选》、《古文观止》不,哪部不算是碎片化阅读?

03.将一本书读透

不瞒大家说,花椒真正读书是从高中才开始,我正式看得第一部书是《道德经》,我初次接触它,只想问这写的都是些什么啊?加上翻译勉强看完,觉得真心不错,就是不懂,就想那些“难易相成”,“音声相和”,“五色令人目盲”的句子用在作文里,应该逼格很高。

从该书的引导我终于走上了开启心智的道路,又读了《金庸全集》(除了射雕三部曲和《鸳鸯刀》),最喜欢的是《侠客行》,也读了《三国》、《红楼》这些名著。

不过可惜的是,我没有把其中任何一本书读透。茅盾、张恨水读透《红楼》靠稿酬即可养家。马云读透《金庸全集》创办阿里。(我么,呵呵)

就连营销大师史蒂夫·海登都说,“广告文案写手都十分熟悉创意黑皮书的原始版本——《圣经》。它不但阐释了你需要知道的一切人性弱点,还是一部相当实用的文体写作指南。”

至于《道德经》我后来又看了几遍,还背了些,算是每阅必有所得吧。

04.其他的话

读书一定要耐得住寂寞,越是专业的书籍越要如此,没有那份寂寞怎么能够读懂它呢?就像季羡林老人家会跑到钱文忠的宿舍看他是否在学习一样。

曾国藩最提倡的就是这个“耐”字,一字不通,不读下字,一句不通,不读下句。

无论怎样,我觉得一生读透几本书足矣,你看古时那些老学究不就靠着《四书五经》混完了一辈子。对了,你的人生也只是一部书而已。

END.


我是花椒芝士。

白天努力完成工作,晚上服务大家。

读完我的文章有收获,可以不打赏,但一定要点赞哦。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