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2月25日,在日本京都会举办以梅花为主题的“梅花祭”茶会,其中宋代磁州窑风格点彩梅花纹茶器会作为茶会中的焦点,供嘉宾赏鉴使用。
以唐为师、崇尚宋瓷,既反映当时日本对于唐宋以手工业、艺术、宗教等为代表的诸多领域文化的推崇,同时东瀛岛国也从这些汉传文化艺术中汲取精华,来完善本民族的文化精神。今天日本茶会中的点彩梅花瓷,便是印证。
梅花祭茶会上的磁州窑点彩梅花茶器
宋代大量出现的点彩梅花纹瓷器,除与瓷器烧造技术(请点击进《概述上篇》)的进步、装饰手法(请点击《概述中篇》)的丰富息息相关外,宋人所推崇的那种“大雅大俗”的美学观、豪放与婉约并存的社会风气,也是其制品深受当时世人所喜爱,远销东瀛,呈现出“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原因。
点彩工艺是宋代美学的集中体现
每个时代瓷器装饰工艺与题材内容,与那个时代的时代精神、审美思潮以及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互相影响息息相关。
宋磁州窑点彩梅花纹瓷,附着在胎体表面的化妆土像冬日里的皑皑白雪,匠师于釉面之上笔锋点点,好似雪中足迹,亦如点点梅花,此景深得古人踏雪寻梅之妙。
极简风的点彩装饰,是宋代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宋代的美学观,简单来说是“大雅大俗”。受人推崇的宋瓷,并不高高在上,或拒人千里之外。反倒是多像磁州窑点彩梅花纹白瓷这样,多为生活实用器,同时又极具雅致的精神内涵。
宋徽宗《腊梅山禽图》
易中天在他的《大宋革新》中,曾经对于唐与宋的时代精神有过这样的描述:“宋有着与唐完全不同的人生态度和追求,世俗、平和并雅致地活着。”
《腊梅山禽图》宋徽宗御笔“梅”
了如三舍收藏有两件唐、宋时期的鲁山窑点彩行炉制品,观其形制,帽式边沿,唐行炉平缓圆润,宋行炉则在圆润的基础上,增加了向下微倾的曲线。这种边沿造型上的变化,是唐宋行炉在器型上一个鲜明的区别。足部,唐行炉高足外撇,宋行炉则为三级台座样式喇叭口,宋比唐,在足部的造型变化上更为丰富。
了如三舍藏唐(右)及宋(左)代鲁山窑点彩梅花行炉
虽然从烧制工艺角度讲,这两件民窑行炉存在一定的瑕疵,但从二者所展现的造型特点,可以看出宋相比唐在瓷器造型上的丰富变化,以及利用曲线所增强的视觉美感,均是宋人追求并探索雅致精神的集中体现。
细观点彩梅花纹瓷,没有后世花卉纹瓷器那种将瓣、蕊、心等部位勾画的生动逼真,只是以更为豪放的风格笔锋点点,便将“雪与梅,梅与文人情怀”进行了极具婉约色彩的表达。
宋代磁州窑由化妆土和点彩工艺相融合的装饰手法,将豪放与婉约这一组看似无法调和的矛盾体,完美兼容。这也符合了当时宋代,既有“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也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社会风气特点。
点彩工艺在其他窑口的应用
豪放大气,简约雅致的点彩工艺,在北方邢窑、定窑、鲁山窑、耀州窑、灵武窑,南方景德镇窑的遗存中同样有所体现。在南方的西村窑遗存中,还出现有刻花结合点彩工艺的青白瓷制品。
宋西村窑青白釉刻花褐斑点彩盆
左:元定窑白釉点彩碗 右:宋景德镇窑梅花斑瓶
受北宋磁州窑风格影响的西夏时期宁夏灵武窑,也有类似的点彩梅花纹制品。不同于磁州窑的化妆土点彩白瓷,灵武窑还增加有白釉点彩、浅青釉点彩,黑釉点彩,以及采用拍印手法“点彩”的品种。梅花瓣的数量可见四瓣、五瓣,直至八瓣,有些点彩造型还以排列点状形成整体菱形样式。
从器型标本来看,灵武窑点彩梅花纹瓷多有碗、盘、盆及北方民族风动物摆件类型。《西夏瓷器》一书中,还收录有一件灵武窑浅青釉点彩梅花梅瓶。
日本茶会与磁州窑梅花纹瓷器
在日本,磁州彭城窑梅花纹瓷器被称为“绘高丽梅钵茶碗”,梅花纹还被视作“天满天神”(是掌管学问的神仙的纹章),所以磁州窑的梅花纹饰瓷器,被日本大量收藏,并多用于日本的一些茶会活动。
“梅花祭”茶会上手捧梅花碗的日本艺伎
日本于每年2月25日,在京都北野天满宫,举办纪念钟爱梅花、被誉为“学识之神”的菅原道真的“梅花祭”活动。同期在天满宫内,还会举办“梅花祭”茶会,其中便有磁州窑风格点彩梅花纹茶器的赏鉴(多为黑地点彩风格)。
日本从中国舶来的磁州窑风格点彩梅花瓷,至今仍在东瀛落梅飘香,并与他们的民族文化精神无缝融合。
日本五岛美术馆藏明代磁州窑黑地白梅花纹碗
东京富士美术馆藏宋代磁州窑点彩梅花白瓷
磁州窑点彩梅花纹瓷器,除白地黑梅花纹外,还有黑地白梅花。中国邯郸市博物馆,以及日本五岛美术馆,均有黑地白梅整器及残器标本收藏……
未完待续
敬请关注
2016年12月26日
《舍爷瓷话∣磁州窑梅花纹白瓷与点彩工艺(鲁山窑类型篇)》
更多精彩来来来我主页勾搭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