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群体?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说:群体通常是指许多个人聚集在一起,无论其国籍、职业和性别,也不管是什么偶然事件把他们聚集在了一起。
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群体”一词则有完全不同的意义。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一群人拥有了新的特征,它完全不同于组成这一人群的个人特点。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大家的感情与思想朝着同一个方向发展,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它也许是暂时的,但特点相当明显。于是,集体就成了这么一种东西,由于找不到更好的说法,我便把它叫做有组织的群体,或者,如果大家愿意,也可以说是心理群体。——《乌合之众》
群体
按照人类进化历史来分析,加入群体属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第二层次:安全上的需要。
现代社会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分析,加入群体应该属于第三层次:情感和归属的需要,然后往上延伸。
目前最流行的群莫过于微信群,虽然自己并不喜欢微信群,但人生来就是属于群体的,不得不加入、组建微信群,或为工作、同学,或为朋友、家庭,或为心理需要等。目的或许就是为了让自己达到某种需求、让自己有存在感、让自己内心感到自己有归属而不是被群体抛弃,让自己置于圈子内,而不是圈子外,置于凡尘、而不是尘外。
如今网络社群中,微信群独树一帜、大行其道,每个人都会因为某些动机加入微信群、或被拉入微信群,500人的微信群随处可见。
根据勒庞对群体的定义,这么多人在一个群里,就构成了一个群体,但一群人在一起并不能构成一个心理意义上的群体,一个心理意义上的群体必须具备类似的感情和思想。也就是一个心理意义上的群体必须有共同的目标、兴趣、价值观等。这样的群体,才是一个真正有效的群体。例如:旅行爱好者很容易在旅行途中结识新的朋友,阅读爱好者遇到喜欢阅读的人总是相谈甚欢,因为这些人有共同的兴趣:旅行和阅读。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这样的群体,哪怕是相隔千里,也是心理意义上的一个群体、能带来效用的群体!
那么眼下的微信群呢?有多少符合这样条件的?有,但很少。个人认为群成员越多,群的效用就越低,越容易变成僵尸群,有时还容易变成投票的群等不一而足……群效用与群成员增长刚好成反比。
为什么群成员越多越容易变成僵尸群呢?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
1、其一是群成员越多,貌合神离的成员越多,共同的兴趣、价值观容易偏离。
2、其二是根据邓巴数字150定律,人类智力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的社交网络人数是150人,超过150人,大多数人就无法真正深入了解所有成员。
3、其三是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第四层次:尊重的需要,可以看出人类都渴望被认可,都希望有存在感,而在群成员过多的社群,刷屏速度往往很快,个人发出的信息很快就被淹没,以至于根本找不到自我的存在感。
4、其四是群成员过多,聊天会变的杂乱无章、不知所云,导致人们对群聊失去兴趣,干脆屏蔽不聊不看,渐渐的一个群变成了几个人的舞台,一旦这几个人中的一个人突然消失,这个群就变成了僵尸群……
5、其五是群成员过多,聊天话题也容易变多,容易使人不知所措。
6、其六……
如何避免上面这几条而不使微信群变成僵尸群呢?我想传销组织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当然这仅仅是玩笑而已。其实可以避免上面这种状况发生的方法有很多,
比如:在建群之初,给群制定一个符合大部分目标群成员的长远目标、兴趣、价值观。
制定一个群成员都认可的规则。
设定好目标群体,超出这个群体的,不准入群,以免个别成员影响大部分成员,一滴墨水可以让一瓶水变色,一瓶水却不可能让一滴墨水变色,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是同一群体的人聚在一起,是不可能产生话题共鸣的。
群里面有几个灵魂人物、有几个积极活跃的成员是很重要的,可以起到羊群效应的作用,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太容易跟风,他们没有自己的独立思想,无法做出自己的判断,看到别人如何,自己也如何,看到别人报名参加一个活动,自己也跟着报名参加,这此人仿佛是怕被别人遗忘,也仿佛是为别人而活……
对于变成僵尸群的群,自己没兴趣的群,最好的办法就是解散或退出,免得占用资源。
如果无法做到这些,而你又刚好是群主,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减少群成员。
为什么群成员越少,群越高效?
1、其一是群成员共同的兴趣、价值观更强,容易产生共鸣。
2、其二是群成员彼此之间的了解更多,沟通更有效。
3、其三是个人发的信息更容易被群成员看到并给予回应,个人自我的存在感更强。
4、其四是在群成员不多的情况下,话题感更强,不会被过多的话题打乱聊天气氛。
5、其五……
至于什么样的群寿命更长呢?家庭群、兄弟群这就自不必说,能和血缘关系相抗衡的还真没有,能和兄弟情谊相抗衡的也几乎没有。除了这两类群以外,寿命较长的群体基本都是有共同的目标、兴趣、价值观等。
为某一共同兴趣而建立的群,持续性往往更强,比如读书兴趣群、旅行兴趣群、登山兴趣群等,这类群的寿命往往更长,读书、旅行、登山这种兴趣往往不是突然冒出来的想法,而是个人长久以来培养出来的兴趣,或者说是习惯,群成员共同话题更多,也容易产生共鸣。受外界干扰较少,群成员的情绪也不会突然如山洪暴发一样,而是细水长流、源源不断。
不会像是股票群一样,股票群的稳定性就差一些,群成员的活跃度往往会随市场波动变化。市场行情好,群成员热情就高涨,市场行情不好,群就沉默不语,市场持续性行情不好,群就逐渐变成了僵尸群,而等到下一次行情转变的时候,群已经被群成员所遗忘,或又进入了新的股票群。但也有股票群比较稳定,这类稳定股票群的特点是成员价值观往往比较相似,群里面有几个活跃又得到群成员认可的人,除了股票还有诗和远方,群成员除了股票还有很多其他话题可聊,比如聊生活、聊旅行、聊国际国内时局变化等,也是一件快事。
群寿命最短的莫过于建群后为了扩充群成员,在不了解对方的情况下,直接拉人入群,也不在乎别人愿不愿意,也不在乎别人需不需要,直接按照自己的想法拉别人进群,别人认同还好,不认同就会影响群成员的聊天氛围,当然以广告为目的的群除外,这种群的持续性取决于拉人的速度。
比较脆弱的群还有失去目标的群,这样的目标有临时的、有中长期的、有长期的,为了完成某一个目标而组建的群,一旦目标完成,这个群很快就变成了僵尸群,没有一点持续性,因为这个群的基础在于建群之初的目标,目标一旦完成,群很快就失去动力,就如同到达目的地的火车一样,如果群主不解散该群,很快就会变成僵尸群,当然为某一目标而建的群,在完成目标后变成僵尸群,也可以说是功成身退。
比如班级群,班级群的目标无非就是为了共同完成学业,一旦毕业,班级群慢慢的就会变成僵尸群,而那些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出友情、有相似点的同学则会组建小群,这种小群往往更长远,不要妄想把一个班级的所有同学都变得像这个小群一样活跃,那往往是徒劳无功的,前面也说了,众多的人在一个群里,共同的兴趣、价值观容易偏离。
有长期目标的群为什么也容易变成僵尸群呢?因为如果长期的目标过于长远,以至于群成员看不到前方,很容易让人丧失信心,随着时间的消逝,这种有长期目标的群也会变成僵尸群。
有一些群,群成员不多,但很活跃,随着几个新成员的加入,群慢慢的就变得沉默了。这或许是因为一个成熟小群体,不适合加入新人,特别是这个新人并不是和每一个原成员都很熟悉,而且和原成员差别较大,原成员就会有警戒防备心理产生,就像是几个关系很好的朋友正在一个房间里聊天,突然一个人走进来,聊天往往会立刻终止。
群成员一般都有那些类型的呢?
大概应该有这么几类:积极活跃型、沉默型、广告型、鸡汤型、跟风型。
积极活跃型的成员往往很善于创造话题,很善于聊天、沟通,在群里也比较受欢迎。
造成沉默型成员原因应该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群聊的话题超出了沉默型成员的知识结构,而无法一起互动,但如果聊到了自己了解的话题,还是比较活跃的。比如在股票群里,一个不懂股票的人,在里面很难说上话。
二是进群是被朋友拉进去的,碍于面子也不好意思退出,只好沉默。
三是进群只是一时兴起,聊了几次之后,就不想聊了,但又不想退群,这完全是心理原因,虽然在群里也得不到什么,但内心会认为退群会让自己有损失。
广告型的成员,目的就比较单纯了,不管群成员有没需要,广告直接发,这类成员相信遍地撒网,总是能抓到鱼的道理,但结果往往会让群成员反感。
鸡汤型成员,就是天天早上、晚上发一些鸡汤、励志语录,也不管群成员能不能消化,这类群成员还会自认为是为大家好。很是好奇这类人是一个怎样的思维逻辑。
跟风型成员,是造成僵尸群的一个很重要原因,看到别人都进群,自己如果不进,就好像是会被遗忘、抛弃一样。殊不知你如果不积极互动,被群体遗忘的可能性更高,进到群里反而还容易认为是异类。
加入、组建微信群的动机是什么呢?
大概是信息获取与分享的动机、交友的动机、工作需要的动机、朋友间联系的动机、兴趣动机等。
因信息获取与分享而形成群,这类群的群成员更替一般比较快,获取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后,就不发言了。
因交友而形成的群,这类群往往寿命最短,因为一旦达不到群成员的需求,群成员就会选择沉默、屏蔽、退群,而这类群成员还会影响到其他群成员。
因工作需要而形成的群,这种群的活跃度、持续性是建立在工作之上的,如果不在工作中,群成员一般不愿意在工作群里面聊天。
因朋友间联系而形成的群,这种群寿命很长、效率高,或许这类群平时很少有人说话,也不算活跃,但群成员发的信息,每个人都能看到,并给予回复。因为在现实中群成员都比较了解了,这种群体是建立在现实生活中的关系,微信群只是朋友间方便联系、沟通的一种工具。
因兴趣动机而形成的群,寿命也很长,但前提不是那种一时头脑发热冒出来的兴趣。一种兴趣的产生是需要长时间的培养的,所以因兴趣而形成的群,持续性也很好。
有时一直在一个微信群里面时间长了,也会疲劳。安静一下,沉默些时日,又会恢复往日氛围,前提是在群成员的目标、兴趣、价值观没有消失的情况下。但又有多少目标、兴趣、价值观不会被时间改变呢?
以上这都是个人之闲谈,归根结底,微信群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工具,是工具就有生命周期。我们要利用工具,而不是被工具所操控,否则那就是本末倒置了。不要想着一个群能持续活跃下去,要知道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不同的思维、都有不同的生活,虽然有时人是盲目的,但也有清醒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