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味道
-----浅析《舌尖上的新年》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和水平大大提高。生活各方面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尤其是饮食,从以前的要求能吃饱到现在的能吃好,精益求精。中国各地传统特色饮食文化也得到更大的传播。《舌尖上的新年》就是通过影视语言来向观众介绍新年期间全国各地不同的代表性美食,镜头聚焦全国24个地方,寻访43种美食,为观众送上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新年大餐。影片内容结构条理明晰,以最普通,最简单的劳动人民为主角,向观众介绍整个地区的特色美食和新年风俗,通过选材或储存条件等因素的变化把故事都完美的衔接起来,使影片更加自然完整;影片的镜头也十分有特色,贴近美食,给观众直接的美食触感,通过画面就让人食欲大开,摄影师也利用很多的远镜头,长镜头让故事更加的生活化,更加的真实记录每个地区的人们对于新年的准备,他们的习俗,也使美食更加融入故事,镜头呈现就更加完美。
影片的开头介绍了全国不同地区的人们为迎接新年所做的准备工作,先后介绍了呼伦贝尔达西玛一家杀羊准备过年食材,广西平乐李家媳妇为女儿制作新衣,香港元朗邓氏族人准备祭祖后聚餐,台南邱淳怡回乡。以这些拉开电影的序幕引出影片主题《舌尖上的新年》,也为下面的正片埋线索,并以此展现中国南北方新年饮食风俗。正片开头是重庆老两口抓猪的场面,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中间还伴随着两位老人拌嘴的情景,诙谐风趣中还带着点温馨,画面很有代入感,仿佛观众置身于那个美丽的山村,满满的怀念与感动。接下来就是老人杀猪制作腊肉的情景了,老两口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已有几十年的经验。事后两位老人在院中闲坐盼望着子女们的归来,只有一家团聚之时腊肉的滋味才最好。闲暇之余镜头又转回到片头呼伦贝尔达西玛一家,他们正在准备食物计划去母亲家过年。之后又以寒冷的温度为因素,引出诱人的“冻”,各种类型口味的都有,突出中国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影片所呈现的美食内容也刻画的极其细腻,尤其是台湾极具代表性的年夜饭“红蟳米糕”,蟹黄肥美的红蟳蟹与糯米、芋头、蛋酥一起组成了一道诱人的菜品。从制作过程到成品亮相无不引发观众的吸口水声,而莱芜大糖瓜制作手法之神奇则激起所有人的惊呼声。香港的围村盆菜,一盆之中囊括鸡、鸭、鱼、蚝、猪、蘑菇,做法则要经历煎、炸、烧、煮、焖、卤等几乎所有中国做菜手法。过年时那一个大家庭或一个武馆内上下数十人共享的年夜饭餐桌,既寄托了蒸蒸日上的愿望,又将中国的年味演绎到最大,让人不禁油然升起一种强烈的幸福感。舌尖上的新年虽然是以家庭故事入手,但它的内容更多的还是在展现中国美食的制作处理过程,以及最后在呈现美食的同时也将中国的年文化作为底蕴依托,使人文与美食的缔结,内容上立体完整,结构上明确清晰。
影片在拍摄手法上也更为讲究,剪辑方式上依然是多种美食的穿插混合剪,情节设置上却非常节制,绝不会让故事情节抢了美食的风头。影片中还运用了巧妙的镜头语言来传递人与食物之间亲密接触时产生的转换关系,比如江门大糍如何在巧妇的手中由一个3厘米的面团油滚成一个30厘米的麻团,新鲜猪肉又如何巧妙的借助草绳和树枝悬挂于屋顶,并且在边吃橘子边烧橘皮的闲话家常中,赋予猪肉以水果的清香……观众随着食物各种奇妙组合的同时也用眼睛游历了祖国的壮丽山河。在那偏僻山野村庄中的平民美食家们,将自己的信仰与希望寄托于美食之间,又通过《舌尖上的新年》呈现到观众面前,让观众将食物之美,风景之美,人性之美,尽收眼底。带观众重寻旧日的习俗和年味儿。
作为纪录片,《舌尖上的新年》无疑继承了昔日《舌尖上的中国》的衣钵,而这一次电影更是突显在一个“年”上,跨越全国数十个地区的美食盛宴,在过年这个特有氛围的烘托下,显的更加诱人。从香港盆菜、广西酿菜、平乐松皮扣这些带有鲜明地域特征的美食中,电影凭借精致的镜头语境一再刺激着观众的味蕾,目不暇接带着年文化特色的美食,呈现出中国饮食文化的源远流长。电影中的食物已经不再是人们果腹的代名词,它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饮食美学,《舌尖上的新年》将每一个在生活中平淡无奇的人们都变成了为绘制这饮食美学的匠人,这种对美食的呈现不仅是一种满足人们视觉的冲击,而更是一种对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承,可以说这种在美食中对文化的提炼,这在“舌尖”团队手中已然游刃有余,使过年这中国人最为重视的佳节,在美食之名下更加出彩。《舌尖上的新年》对美食的诠释,不仅是寻找着新年餐桌上的味道,更是通过电影把目光聚焦在那一个个能烹饪出这年味的人们身上。当一幕幕归家团聚,爆竹迎春的画面随之美食的呈现而来,这些饮食背后包涵情感的故事,成为了这部记录电影中最为真挚的情感奠基。它阐释了一份难掩的乡愁。也将中国人对过年特有的情怀淋漓尽致的呈现出来,这是电影在舌尖诱惑之下所寄予“年”真正的味道。相信《舌尖上的新年》乍看种类繁多的新年美味,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依旧不过是极具代表的寥寥数笔,但电影所为人垂涎的不仅是那单纯的美食,更是弥足珍贵的团圆之乐,新年之乐。无时无刻不在散发着年的味道。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