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老师讲到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论:做事情的三条边。
这个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通用方法,既简单又容易操作。因此,我尝试借用这个方法,再次探探专利分析如何助力研发工作。
这个方法可以结合下图来说明:
这张图,外形看像英语字母“Z”的样子,上下各有两根线,中间有一根斜线将它们上下相连,斜线下面粗上面细。
先说下面一条线,这条线称作基线。
根据需求可以认定为今天为止人类所掌握的知识,或者你所掌握的知识。显然,对于不同人来讲,这条线的高度是不同的。
当我们开始着手解决一项问题的时候,如果我们起步是站立在人类在这个领域的基线上,问题就更容易解决;反过来,我们只是在自己的基线上(低于人类基线的位置),解决问题,我们所花费的成本可能就要大很多,最后也未必能很好的解决问题。
因此,想把工作做好,首先就要提高基线。
具体到研发,提高基线就是经过检索,充分了解现有技术,以现有技术为基线进行方案设计。假如,没有进行检索,也就是以自己的所知为基线,闷头开发,其结果可想而知,不但费时、费力、效果还不一定好,及时有结果,还很可能侵犯他人的专利权。
再说说上面那条线,那是理论给出的极限,是无法突破的。
极限可以看做是造物主创造这个宇宙时留下来的,比如光速,比如能量守恒定律等等。
知道哪些是不能突破的,做事就不至于异想天开,也不会问出为什么蒸汽机的效率到不了90%这样的傻问题,也不会尝试去发明永动机。
很显然,技术可以提高,但理论的极限无法突破。对于研发人员,知道事情的极限非常重要,这样就不会去做徒劳的事情。
具体到研发,可以通过专利分析,明确相关技术的所处于的技术生命周期,解决相关问题所有方案,以及每个方案的影响因素。再进一步明确哪些可以改变,改变的空间有多大?哪些已经到了瓶颈。一般来说,技术在不成熟之前,是可以提高的,但是到了趋于成熟之后,理论上的极限是无法突破的。
理解了边界所在,也就知道了方向。
因此,在能够突破的地方努力,在不可能突破的地方或者接近极限的地方,不再浪费注意力,这样则更有利于问题的聚焦,以及目标的达成。
再说说,连接基线和上面极限的那条往上的斜线。这根线可以看成是,沿着基线到达极限的阶梯。
细心的读者可能发现,这根线是下面画得粗,上面画得细,为什么呢?
因为靠近基础的部分,全世界做的人很多,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也很多,而越到上面,越接近有难度的目标,常常就没有太多的道路可供选择,甚至很多道路要靠自己探索,因此就越画越细。
如果说下面的基线,代表的是完成一个项目的基础和可以用的资源,上面的极线就是这件事可不可以做(到哪里是不可做的),而中间的线就是怎么做,可以看成沿着基线到达极限的阶梯,里面是一个个台阶,可以把它理解为具体的行动步骤。
研发工作,其实就是找准(该领域人类的)基线——让自己的出发点尽可能的高;在明确的、有限的边界里,找到或者搭建向上攀登的阶梯。
一般来说,有着良好的训练人,上下两条线都不欠缺。但是,能找到第三条线,并且沿着它上升的本事的人却比较少。
找不到前两条线,是蛮干、傻干,找不到第三条线永远只能纸上谈兵。
研发中,专利分析无疑是找到第三条线有效途径。
比如,通过专利分析,可以广泛借鉴现有的技术,筛选或者由此启发形成创新方案,这些方案就是自己工作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