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中华文明史上绝无仅有的英雄。
正青春时他就家破人亡,自己孤身挣命。这一挣命就是好多年,他曾追随楚废太子建赴宋,因宋乱又奔郑,谋夺郑国以报仇雪恨,事败又奉建子胜踏上逃亡之路,过昭关一夜白头。
在吴,伍子胥鼓腹吹箫乞食于市。吴又变乱,伍子胥结交专诸、要离,助公子光成为吴王。
我想,如果有可能,伍子胥也许会甘为刺客,只求与仇人同死。等到他终于率军攻破楚国报仇雪恨时,仇人楚平王早已安眠于坟墓中了。于是有了著名的掘墓鞭尸,倒行逆施。
这滔天恨意,始终不能平息。这之后,吴国终究不能灭楚,转而攻越,伍子胥位高权重,应是与吴王意见相左之处颇多,最终被逼自杀时又预言要观越寇灭吴。虽然如此结局令人遗憾,但同样令人热血沸腾。
伍子胥以他的“日暮途远”“倒行逆施”展现了一个人所能对抗的极限:楚平王无故杀其父兄,他就一定要覆楚、鞭尸以报,哪怕那是自己的故国;吴王逼他自尽,他就留下观越寇灭吴的预言,哪怕那曾是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国家。他所说的做到了,他预言的也应验了,却注定会让所有之后居庙堂之高的统治者颤栗不已,不愿提起。
当高高在上的统治者暴虐成性时,一个臣民能作什么?隐忍、刚烈且充满血气之勇的伍子胥给出了令人热血沸腾的答案:复仇。无故加之刀斧,那么纵然身为君主也要为自己的暴行付出代价。
这个答案是悬在历史长河中无数统治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迫使他们不得不审视自己的行为,纵然有生杀予夺的权力也不得不小心行使。不管华夏大地上的统治者怎么变换,不管怎么对治下子民的钳制和愚弄,但藏于人心的感情是共通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面对暴政和不公,人们有反抗的权利。而民众的血性则是制衡暴力和强权的最重要武器。保有血性,是一个人对抗欺压、保护自身尊严的最后依仗,不仅要勇于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益,也勇于反抗压迫和暴政。我们的先祖就是这样披荆斩棘以成华夏大地,浴血奋斗以守护自己的亲人和家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