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语是彝语,六七岁的时候才会熟练使用汉语。可是现在,使用汉语的熟练度远远超过了母语,尽管如此,有些话,还是只能用彝语才能精确表达。这就是语言的鸿沟吧,有无法逾越之处。巴别塔的故事。
父亲曾说过,多学会一种语言,就多一种思维方式。确实如此,可以翻译出来的只是字面,但其后千丝万缕的深意、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是无法穷尽的。不过,这也是学习语言的乐趣吧,越往前深挖,越有奇妙发现。
当然,能够熟练使用一门语言,把它当做一项技能,使自己在异国他乡也能从容生活也是很不易的。自己大学读的也是语言类学校,然而学习的是最传统的中文系,除了偶尔羡慕外语系的同学能叽里呱啦朗诵日语、阿拉伯语、俄语、西班牙语……我还是毫无遗憾的,毕竟汉语对我来说也算第二语言,能把它掌握运用好还有很长的路,唯一遗憾的是,在那么好的环境里,英语没有学得很深。毕竟出门在外的话,熟练应用英语、作为一种工具能够很有帮助。
去日本的时候,以为他们英语很差,然而在实际的接触中,发现其实仅做日常购买、询问、搭乘等简单交流的时候,完全没有问题,他们掌握的反而比我熟练多了。
然而,即使同一种语言,也是有其自身内部无法逾越的鸿沟的。语言的形式,不同方言不同的语感、语境;语言的内容上,没有什么口才自不用说,即使有口才,人类变幻莫测的内心世界也是语言无法穷尽的,词不达意、话不投机半句多的情况很多。况且,很多时候,语言也是苍白无力的。无语。
比如,仅仅为了应酬的宴会,恭维、敬酒的废话,明明内心百无聊赖、还有装作很有兴致的样子;比如,貌合心不合的一群人被迫成了一个团队,探讨着力不从心的主题;再比如,有的废话连篇的漫长会议,台上的人说得嘴皮发干、底下的人拿着笔转了半天没写下几个字……真是对语言极大的浪费啊。然而,生活中的多数平凡的我们,却总是避免不了,这样痛苦的浪费语言、浪费时间的种种事务。
真正能进入内心、抚慰心灵的语言,往往就那么简单几句、甚至几个词儿。真是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