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下着大雨。进入五月以来,雨一直下,气温持续走低,明明是向阳向暖的春天,却生生折腾出了秋风秋雨的凄冷。孤独,跟这种天气很配。
很多年前看过王志文的一个采访,主持人问他一直不结婚是不是条件太高,他说自己没什么特别的条件,只想找一个能说话的人。那时我很年轻,觉得这个理由实在牵强,谁还不能说说话呢。如今人到中年才明白他说的是真话。男女间的情意,懂得便懂得,若不能心意想通,语言便显得拙劣聒噪,倒不如不要。
“孤独并不是寂寞。无所事事你会感到寂寞,那么日理万机如何呢?你不再寂寞了但你仍可能孤独。孤独也不是孤单。门可罗雀你会感到孤单,那么门庭若市怎样呢?你不再孤单了但你依然可能感到孤独。”人本质上就是孤独的,孤独是等待呼应的内心状态。可心灵间的呼唤与呼应,投奔与收留,坦露与理解又谈何容易?
孤独并不是来自身边无人,感受孤独的真正原因是,无法与他人交流对其最要紧的感受——荣格
语言只能帮助解决实质、可操作性事务,对于情感和心灵的部分,它实在苍白的可怜。一如毛姆所说“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甚至正是由于说着同样的语言,心底才更生出荒凉与绝望。
但这种绝望并非坏事,它与痛苦、悲伤没有什么关系,它也不是气馁,它让你意识到无法依靠任何人得到快乐,你只能返回内心;它催生的是一种命运归命运,自己归自己,关我屁事,关你屁事的人生态度,它促成的是,自由。
当被孤独感驱使着去寻找远离孤独的方法时,是一种挺悲哀的状态----忙于表达的语言熟稔流利到无需感受与思考,背后却往往透着空洞与乏味。于是,越喧嚣越孤独。
无法和自己相处的人,也很难和别人相处,进而带来的虚无感,强化了“我是孤独的,必须要打破孤独”的信念,甚至无法意识到正是自己急于打破孤独的动作造成了巨大的孤独感。
当语言不具备沟通性,即不再以习惯的模式出现,而是表达内心真正诉求时,沟通或许才成为可能。孤独是一种自己和自己相处的能力,不同于会发慌的寂寞,孤独的内心是充盈饱满的,这时候真正的诉求才会显现。在人群中,个人需求极容易被群体需求所吞噬,从而造成巨大空虚感,而自己不明就里,抑或有所觉察却不敢怀疑。
看蒋勋的“孤独六讲”花了很长时间,一是因为懒散,看书再找不回年少时的心无旁骛;也是因为其中许多似有所体悟又稍纵即逝的东西,需要细细体味,翻来覆去,反反复复才能抓的住。
情欲孤独、语言孤独、革命孤独、暴力孤独、思维孤独、伦理孤独,六个角度的追问与反思,暴露出大众思维的狭促与矛盾,又毫不掩饰由澄明和污浊汇成的人性的复杂。习俗、道德、法律,一切人为的规则因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而迵异,甚至霍然对立,任何时代都需保持一种出离。
成为自己永远是世界上最孤独的旅程,而孤独才是一个人永远的归宿,孤独才是不孤独的开始。
做完午饭一抬头,雨已经停了,被洗过的绿和紫分外妖娆也格外清新,再过十天半月,火红的凤凰花又将延绵而至,明艳而壮丽。厨房窗外的这片风景,是否是我做饭孤独的自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