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哗哗落地的那一刻,每个父母都是欣喜至极,捧着,抱着,恨不得装自己兜里,想了就拿出来看看。孩子带给我们太多的欢乐,看着TA们睡觉时的样子,欢笑时的样子,慢慢长大学走路的样子,学吃饭的样子,甚至是哭的样子,我们都由衷的兴奋。
孩子慢慢的长大,从TA们看到的听到的在慢慢学习模仿,所以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每个父母都几乎是付出百分百的热忱去疼爱自己的孩子,竭尽所能给TA们最好的,但我总感觉缺点什么。
前些天我们孩子发烧住院,临床是一个五岁左右的男孩,长得还挺帅。上午到了输液时间,孩子看见护士过来要给自己输液,自然是哇哇大哭,可孩子毕竟是孩子,护士一离开立马好了。那家人看起来家庭条件应该是不错的,为了在输液期间让孩子乖乖的,他爸爸把iPad拿给孩子,孩子熟练的操作着,找到喜欢的动画片,安静了下来。没一会儿,男孩奶奶洗好了葡萄,坐到男孩身边,一颗一颗的喂着,一会儿孩子扭头,奶奶默契的伸手,孩子把皮吐到了奶奶手里。过没多久孩子要尿尿,奶奶赶紧扶孩子立起来,一只手扶着孩子,一只手帮孩子把短裤拉下来,爸爸上前拿起iPad好方便孩子观看,姑姑赶紧上前拿起矿泉水瓶给孩子接尿,孩子还是目不转睛的看着心爱的动画片。看着这一家子,我摇摇头,也开玩笑的说:“孩子,你牛,你是真正的爷。”
我们都疼爱自己的孩子,但不能溺爱娇惯。

周一的早高峰,我挤上地铁,因为距离远,我一般都是往里站。刚站好,发现前面不远处的地方两个孩子不停的嬉戏,闹喊,大家都望向那个方向,我也看过去:两个孩子,女孩七岁左右,男孩五岁左右,两个孩子站着四个人的座位,不停的在在座位上打闹,孩子的父母坐在孩子两边的座位上玩着手机。这可是早高峰啊,可是这一家四口的边上没人站着,还很是宽敞。我低头看我的简书,但是心里还是不能平复,不时的抬头看看玩耍的两个孩子和孩子父母。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需早教,勿失机也。自古人们就意识到孩子应该从小教育。
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总是惦记给孩子最好的生活环境,而忽略了对孩子最基本的教育,这里说的教育不是上多好的幼儿园,上多贵的课外辅导,而是我们日常的生活点滴。孩子的最初观念和生活习惯的形成是从我们的身上学到的,所谓有什么父母就有什么孩子。一对天天满口脏话的父母,那孩子肯定不到三岁就会说脏话;一对随手乱扔垃圾的父母,孩子肯定也是;一对自私自利的父母,孩子也不会有什么大爱。孩子的生活习惯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是在跟父母的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积累起来的。古语长云:有其父必有其子。
再有就是大部分家庭的隔辈溺爱,孩子虽小但是及其聪明,TA们会在没达到自己的意愿时极力寻找能达到目的的目标,而有时我们的父母就是最好的目标,往往会以孩子还小为说辞,替孩子达到目的。我们能做的就是提前跟自己的父母沟通好,一起做孩子的最好老师。
孩子的未来没在别人手里,就在我们自己手里,我们以身作则是最好的老师,不要以孩子还小为借口,等TA长大了,思维方式形成了,你所能做的也就是望天兴叹了。
我们不能成为谋杀孩子未来的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