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调动学校和教师的积极性,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校办得更有特色、教师的教学更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弥补现行教育体系的不足。很多人都会这么说,老师、学生、家长不干怎么办?做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冲突怎么办?做校本课程有哪些技巧和方法?
一、共赢可持续发展
在做的过程中,教师的积极性不高,家长不支持,学生乱哄哄,即使费了好大的劲,花了好多的钱,耗了很长的时间,做起来的校本课程没有活力,很难持续发展。这是为什么?
1、理想是要有的,温情是要有的……这些都是有一个良好开始很必要的。俄国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曾说:“理想就像鸟儿的翅膀,没有了理想,就像鸟儿折断了翅膀,再也不能飞翔。”法国作家雨果也说:“生活好比旅行,理想是旅行的路线,失去了路线,只好停止前进了。”由此可见,理想在我们的人生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没有了理想,我们无法前行;没有了理想,行动就没有方向,那么一切的行动都是徒劳。 最初的行动可以选择合得来的同伴一起实施。这是建立在信任,温情,安全为前提的尝试,这样会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这些就不在详细论述!
2、要让校本课程可持续健康的绿色的发展,仅此是远远不够的,共赢是可持续发现的保证!共赢是中国的对外开放战略,是科学发展观关于“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目标的具体体现。共赢思维是人与人或人与自然之间更好的、和谐的共处方式。
它的核心思想是各取所需,共同发展,那校本课程的实施如何让家长、学生、教师、学校各取所需,和谐发展了?从人性出发,寻找着力点,为满足人的最高需要提供可能创造条件。作为教师,评职称,过更好的生活,我们就以课题研究为着力点。学生更喜欢有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更多的学习资源,丰富多采的学习活动,我们就走出学校,来田间地头,来到博物馆、档案馆……通过体验、观察、走访、辩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快乐的体验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家长更需要孩子健康会乐的成人成才,为过上幸福的生活做好准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策划每个活动中,要有明确的目标,并且需要给家长讲明白,说清楚。当然会有部分家长,只看重成绩,不支持!那怎么办?这时候我们不能求大求全,小众先行,榜样示范,循序渐进就很有必要!随着教师、学生、家长满意度的提高,学校得到了内涵的发展,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就不会太远。
二、平衡取向
1、重建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举个简单的例子,小学生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我们可以用校本课程,解决这个难题,比如我们“犁”的课程,组织活动,探访“是什么?干什么?怎么样?”让学生亲自走访,亲身体验中经历,在想、听、问、说、记、做中积累,那么写作业就不会言之无物,凭空创造了。
2、整合多种资源,整合学科、整合学生、整合时间……也来个例子:《升子》课中,在探访升子是干什么用的中,我们会把公平合理的通识思想融入其中,这就会是适合各年级的品德课,探访做一个升子需要多少材料,一个升子能装多少粮食时这又是适合五年级和六年级的数学课,探访寻找的过程还是实践课……那它究竟是什么课?可以大声的说了,它就是校本课。
3、多元主体参与,各环节随时拆分组合。将一个大的课程项目,拆分成不同的小的项目,不同的主体参与负责,随时调整及时组合。我们村小教师少,资源缺乏,一个课程的实施,要常态化,就得随时解决以上两个问题,我用一个例子解决上面的问题,《犁》课程可以拆分为“体验课”由社区百姓组织实施,“寻根课”由博物馆工作人员完成,“作文课”由语文老师负责,“交流课”由学生组织讨论,那么常态化就有了可能。
三、方法技巧
1、校本课程要选取生活中熟悉的内容,从小做起。它是灵活的,对时间空间的适应性应该是比较强的。
2、尊重是前提,尊重课程,尊重人性,尊重每一个意外。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是一个不断调整,质疑,完善的过程,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3、校本课程的评价,必须是如实的记录,客观的分析,是有一定方法的。要从海量的信息中找到相关信息,削到属于自己的所适合的零件。
4、村小校本课程开发,应该遵循三个原则:符合孩子认知规律,贴近未来生活场景,孩子参与感强。即: 好玩,孩子认知容易 ;贴近生活和未来 ;鼓励孩子多动手为主。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