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生活类新闻的主题也多半是对过去一年的总结和对新一年的展望。在某社区内,记者随机采访路人,提问的问题是在过去的一年中为谁付出的最多最辛苦。
90%的人都异口同声,为孩子。在这些大人们为之付出心血和辛苦的孩子们中,有的尚在襁褓,有的就读私立中学,有的结婚生子...
这样的回答在意料之内,也在情理之中,它符合国人传统的思想意识。就像歌里唱的一样,“生儿育女一辈子,满脑子全都是孩子哭了笑了”。
我的同事已经到了快要退休的年纪,依然每天与老母亲保持通话联系,即便是生活的同一座城市,即便是只是闲聊几句吃喝拉撒打麻将之类的话题。
同时,也会打电话给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儿子,即便是昨天已经一起吃过饭,即便是儿子正在午睡,被电话吵醒的时候会略显得不耐烦,她依然乐此不疲。
我们共事多年,我理解她的心思。已经是快要退休的年纪,工作上并非身居要职,身体和年纪的原因,已让她无法投入更多的精力和体力,工作所带来的成就感也是寥寥。
所有的宽慰和寄托只能来自于亲人,作为女儿付出孝心,作为母亲付出关爱,以此来获得满满的存在感和满足感。
没有人喜欢孤独地生活,离群索居的生活与人的本性想背离。如果有人看似孤独地活着,那也一定有他人无法理解的乐趣。
满足感、存在感和价值感,是人们在基本物质生活需求被满足之后,所自然而然会追求的。
无论是追求事业上的成功还是养育一只熊孩子,都是人生的寄托,有希望,有盼头,才觉得活得有意义。
新闻中,一个正在书店里看书的父亲,外出打工挣钱养家已经十余年,小儿子就读的私立中学,每年光学费就一万多。已经47岁的他现如今在建筑工地开搅拌机,一个月三四千块钱,一年到头也回不了几次家。唯一的爱好就是闲暇时来书店里看书。
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窗外华灯初上,映衬着这个父亲一身洗的发白的旧衣服,显得更加简朴。当被问及出门在外感觉最难的是什么,他回答,那就是想家呗,在外面也没有个家。
类似的场景再熟悉不过了。这是大多数勤劳朴实的普通人的生活现状,年轻时每日为生活努力打拼,生活还未有起色,便又承担起父亲的角色,省吃俭用供养孩子。
望子成龙,希望孩子有朝一日能够出人头地,自己也老怀安慰了,一辈子的辛苦仿佛就是为了等待年老后的这份安慰。至于多年后,是否真能如自己所愿,恐怕也无暇想太多。
其实也不用等到多年后,看我们这一代人就知道了。我妈和她的发小最近经常微信视频聊天,这位阿姨有些抑郁症的倾向,平日里最希望能和好朋友聊聊天。
辛苦了一辈子,做点小生意,好容易熬到儿子结婚生子,以为终于可以颐养天年了,可是知“新”生活才刚开始。
儿子独立性不强,自小被溺爱,结婚生子依然啃老,家中开支,养孩子的费用全都依靠父母,如今又准备生二胎,这位阿姨深感疲惫,所以出现了轻微的抑郁倾向。
老一辈的人,都寄望于孩子人生的分界点,就像电视里的公益广告里演的,母亲看着襁褓中的婴孩,感慨道,等你长大了,妈就享福了。等你上了大学,妈就享福了。等你结婚了,妈就享福了。
孩子是在长大,可是妈妈已经头发花白了,还没等到享福的时候。人生是无止境的循环,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难题永远层出不穷,一劳永逸只是一种臆想而已。
我没有孩子,很多人都跟我说过,还是早点养孩子好,不然老了会后悔。二胎政策放开后,很多人又说,早点要二胎好,不然老了会后悔。
过来人给予别人关于结婚生子等人生大事的建议,就像随口说说请客吃饭的事一样,简单随意。但其实,过来人的生活是否就如他们所说的老了不会后悔一般完美,未必。
我看到过,有人过这样的日子,一家人亲亲热热,和和美美,孩子长大后孝顺父母,父母颐养天年。我也看到过,兄弟姐妹为两千块的医药费就在医院里吵得面红耳赤,年迈的母亲在病床上的抹眼泪。
选择自己能够承受也愿意承受的那条路来走,对生活的把控程度永远是获得存在感、安全感和价值感最好的来源。
每个人的选择,都无可厚非,任何人也无从评价好坏,因为我们无法知道别人身上就竟发生过什么,冷暖自知。这是最好的尊重。
希望永远在自己身上。无论是通过事业上的成功获得丰厚的物质回报,还是通过在孩子身上付出爱和寄托来培育希望获得回应,都来自于个人的选择。归根结底都是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够圆满,过得幸福。
幸福的定义对每个人而言,都各不相同,幸福的体验也千差万别。世上本就无感同身受这件事,重要的是自己觉得幸福就好。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