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2)》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主要围绕商品中最大利润问题来展开教学的。我首先从特殊到一般分析了教材中的问题:

问题1:某种商品如果按60元的价格销售,每周可以售出300件。经市场调查,如果每涨1元 ,那每周销售量就减少30件。这种商品的进价为40元/件,如何定价才能使所获得的利润最大,是多少?

分析:这个问题中存在哪些基本关系?

利润=售价-进价,总利润=单位商品的利润ⅹ销售量。

如果涨价1元,那么售价为60+1,单位商品的剩润为60+1-40,销售量为300-30,总利润为(60+1-40)ⅹ(300-30)元;

如果涨价2元,那么售价为60+2,单位商品的剩润为60+x-40,销售量为300-30ⅹ2,总利润为(60+2-40)ⅹ(300-30ⅹ2)元;

如果涨价3元,那么售价为60+3,单位商品的剩润为60+3-40,销售量为300-30ⅹ3,总利润为(60+3-40)ⅹ(300-30x3)元;

接下来可以抽象到涨x元了。

如果涨价ⅹ元,那么售价为60+x,单位商品的剩润为60+x-40,销售量为300-30ⅹ,总利润为(60+ⅹ-40)ⅹ(300-30ⅹ)元;

这样做,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学生们学习起来兴致比较高。

令总利润为y,此时立即得到了二次函数的解析式:y=(20+ⅹ)(300-30x),得出解析式后,通常要写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由300-30x容易确实x的取值范围为0<ⅹ<30。

教材中的例题是用顶点坐标公式求最大利润的,这里可以教学生:先求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坐标,再求两交点的中点,再求最大值的方法。

问题2:某种商品如果按60元的价格销售,每周可以售出300件。经市场调查,如果每涨1元 ,那每周销售量就减少30件。这种商品的进价为20元/件,如何定价才能使所获得的利润最大,是多少?

问题2与问题1不同之处,仅仅是换了进价,学生做题时,易列出解析式和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但易错点为对称轴ⅹ=-5时,仍然代入顶点公式来求最大值。x=-5时并不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

正确的做法:∵a=-10<0,∴y随x的增大而减小,故当x=0时,函数才取到最大值,即y最大=12000.

问题3:某种商品如果按60元的价格销售,每周可以售出300件。经市场调查,如果降价1元 ,那每周可以多卖出20件。这种商品的进价为40元/件,如何定价才能使所获得的利润最大,是多少?

问题3与前两问题的不同点是降价了。此时,学生的难点在于自变量的确定方法。此处自变量的取值由利润大于0来确定。

其余解答过程与问题1相同。

问题:某种商品如果按60元的价格销售,每周可以售出300件。经市场调查,如果降价1元 ,那每周可多卖出20件。这种商品的进价为40元/件,如何定价才能使所获得的利润最大,是多少?

问题4与问题2类似,对称轴为直线ⅹ=-5,又不在定义域里。解答过程与问题2类似。

美中不足的是:由于本人在课件中没有展示规范的解答步骤。导致学生写解答过程时,不会规范书写解答过程。此外,作业布置给出的问题并不是商品类问题,我总感觉不太好。下一次再上本节内容时,一定要改掉。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