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行书闻名天下,源于结构妩媚,意象丰富,而其小楷却是超凡出尘,为后世学习小楷的经典范本。不管是欧阳询,虞世南,还是明代文征明的小楷,细心总能发现王字的审美遗风。
选取《东风曼倩赞》与《孝女曹娥碑》这两个作品,可以知晓小楷结构的两个取势,前者字势取纵向,看起来较挺拔,后者取横势,看起来较平和,但运用的结构艺术手法有共同性。
王羲之的楷书似乎不以四面均衡为法度,而要求趣味,其中一些笔法依然有隶书的遗迹,没有完全进化,这要与唐楷书分开。以《东风曼倩赞》为例,可以分析其楷书结构方式发现其中的间架规律。
仔细观察《东方曼倩赞》的每一个字,通篇除去若干四面均衡的字,都或多或少的运用了转移,突出,错位,增损,等破衡方式使字呈现丰富的面貌与联想。所谓转移分别针对独体字,多结构的字有两种方式,一是单笔转移,如“平”字的长横方向向上倾斜,避免平行,一是局部结构转移,如“倩”字下部的月略沿顺时针旋转角度,与上部结构形成错落感。所谓突出表现为使一个字的某一个笔画,或某个部分显得很突出,帖中表现手段首先是拉长一笔,如第二列的“事”字竖勾明显过长,因此也达到突出的效果。其次,重写一笔,如第一列的“次”“人”字最后捺画明显比其他笔画粗,这便更加夺目。所谓错位依据错位的方向性,分为左右错位,上下错位,旋转错位。比如帖中出现的“然”“容”字上下两个部分左右移动的布白,便是左右错位。比如第五列的“训”,“谏”左右两个部分的左高右低的布白,便是上下错位。所谓增损即是一个字由明显笔画长短产生均衡缺陷,增损原理往往针对特定的结构表现,或是与突出手段重叠出现。第二列的“事”的竖勾,第七列的“若”的长横分别过长,便是增。而第二三列的“在”,第一笔横画过短,便是损。
而在《乐毅论》,《黄庭经》中见艺术手法的运用很保守,整体上姿势均衡,算是精品,所以临习起来由于把握不细,容易结构雷同,而流于“算珠”书。所以建议书艺精进而后学。
襄公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