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号这一天所做的任何事似乎都有一种不可替代的神圣感和仪式感。
一边是朋友圈满屏的18岁旧照,一边是对过往的缅怀与对未来的期许。
有人引用“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有人依旧“相信未来”,有人读完《解忧杂货店》作为今年最后一本书,有人看着罗胖的《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有人决定“leave all the shit in 2017, tomorrow is another day”,有人发布新书并捐赠所有版税,有人转发了单位的新年贺词,有人拼接密密麻麻的小照片“图说一年”,有人趁着聚餐后的酒劲写下满屏感悟,有人感慨“只要心在一起,所有的困难都不是问题”,有人为你你道一声2017年最后一声“早安”,有人感叹接受了很多帮助但还没能力帮助别人,有人附上分娩视频作新年祝福,有人推送着虫草广告——涨价倒计时最后一天……
朋友圈让我看到世界,看到众生,看到自己。
最后一天,大家或简或繁地告别,迎接即将而至的新年。人类从公元2017跳转到2018,似乎所有都要重新来过。
当贴出18岁的照片告诉即将闪亮登场的“00后”谁还没有过青春的时候,不得不感叹岁月流逝了无痕。那“杀猪刀”一般的沧桑岁月,那表面平静却暗流涌动的滚滚岁月,我们究竟经历了什么,正在经历什么,即将经历什么。不得不承认,生活99%是平淡,或许只有残留的1%是狂欢。
1969年,The Beatles(披头士乐队)的保罗·麦卡特尼(Paul McCartney)为安慰约翰·列侬(John Lennon)5岁的儿子朱利安(Julian) 写下一首歌。当时,约翰·列侬正和朱利安离婚。他这样告诉朱利安:
Take a sad song and make it better
Remember, to let her into your heart
Thenyou can start to make it better
生活,何尝不是如此。
当我走在异国他乡人流涌动的繁华步行街上,坐在地上、在冷风中瑟瑟发抖的无家可归的老年、中年、青年、男人、女人,绝望无助地渴求着过往行人的施舍。他们的落魄与遭遇,和人满为患、圣诞歌曲循环播放的各大商场形成鲜明对比。就在这一刻,有人正端着冒着热气、画着“心”的咖啡,有说有笑、品味人生,有人却用端着一次性纸杯等待路人几个便士的施舍。就在这一刻,少不经事的中学生们在嬉戏打闹,来自亚洲的一家老小迷茫地站在人潮涌动的街头打量着陌生的周围。也就在这一刻,人高马大的青年朝正在表演行为艺术的大叔怒气冲冲地大吼一声又匆匆离开……
没有人是容易的。
1997年,戴安娜王妃车祸去世;香港回归;我国和南非建交;我从小学毕业,哥哥送了人生中的第一双皮鞋。
2007年,安南出任联合国秘书长;“嫦娥一号”升空;学校本科教学评估;我和小伙伴们创建了一个英语学习社群,每天带领几十个、有时上百个小伙伴河边早读。
2017年,西方多国发生恐袭;十八大召开;我结婚一周年,远离老家、小家,在北京北漂,在英国做了留学生。
2017年的12月30日,我一早去学校图书馆上自习,不料学校放假全部关门,于是在街角的星巴克负一层,写了四个小时明信片。下午四点饿着肚子回到住处准备做饭时,前天晚上通宵聚会的大叔关着灯在厨房短短的沙发上补觉。
此刻,不知道成都的雾霾是否散去,恐怕也不会因为人们对新年的特别期许而烟消雾散。此时,西北老家村子里村民家小强的结婚酒席正在摆起,我记忆中的他还是那个七八岁的少年。
2017年的最后一天,在去往曼彻斯特的车上,看着窗外奔腾而来的原野,写下这样一个句子:
无论是否就绪,未来已扑面而来。唯有珍惜眼前,方能无悔当初。
感恩2017,奋斗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