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彤话姐姐
这几天在家闲出屁了!看了一档网络闹剧,里面有说到聘礼,我们先要搞懂聘礼是个什么东西?聘礼说白了就是卖女儿的钱。。。古代成年人口就是生产力,古代女子嫁人之后,不管是从官方法理上还是民俗上,就是夫家的人,要冠夫姓,死了都葬夫家的坟(当然,这是正妻待遇,一般的妾地位和奴婢差不多)
所以,古代女子嫁人,就涉及到生产力从娘家转移到夫家,夫家下聘礼(彩礼)就是补偿娘家生产力的损失。同时,女子出嫁后,在原家庭的继承权就基本丧失了(未出嫁女子是有继承权的),所以娘家会准备嫁妆,嫁妆就相当于女子提前分家,分走自己在娘家成年之后到出嫁时所创造的家庭财富,女子从娘家带到夫家的,除了嫁妆,一般还有一些私房钱(很少,财产基本都由家长掌握),这些属于女子的私人财产,要么属于小家庭财产,夫家不会侵占,但是女子嫁入男方家庭后靠自己劳动赚的财产都属于男方大家庭财产,由大家庭家长掌握。从此以后,女子就算了断了和父母的经济关系,以及大部分了断了与父母身份关系,此后父母生老病死,女子都不用出钱、出力。
说完聘礼的本质,再来说说为什么重庆没有聘礼。
历史上,重庆属于西南蛮荒之地,虽然也受儒家文化影响,但还是保留了很多原始风俗。古代巴国地区应该是进入父系氏族比较晚,还保留了一些母系氏族的风俗,秦朝比较有名的巴寡妇清(寻秦记里面的琴清)在那个年代,能够掌管整个家族的财产和生意。另外,受四川盆地地理影响,以及靠近少数民族地区的地理因素,重庆地区的妇女地位相对较高,明末重庆地区的女将秦良玉是正史记载的唯一女将,将士能接受秦良玉的号令,证明女性地位确实很高。
进入近现代,重庆老主城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的港口城市,在1890年中英《烟台条约续增专条》开埠,从此开始发展近现代工商业,抗战时期,重庆成为陪都,江浙上海一带的工业内迁,重庆开始逐步走向工业城市,解放后,三线建设进一步让重庆成为一个工业城市。工业化对传统文化有比较大的冲击,主要有以下几点:1.工业化摧毁了原有的农业大家族自给自足生产模式,大家族模式不再必要,个人的生存、发展不再需要依附于大家庭,家庭变小;2.男女之间的劳动时间所换来的劳动报酬基本持平,女性经济有了独立的可能;3.工业化明确了家庭成员的经济收入,家长不再具掌握财产的能力,不再具有分配财产的权威。
个人一旦不需要依附大家庭了,那么就能够自主选择。一个传统的女性农民,从出生到死亡,均没有选择权,当成年但未出嫁之前,所有的经济被娘家家长掌握,对于自己嫁给谁、怎么嫁是没有任何选择权的,即所谓父母之命,最后只能被当作劳动力卖给夫家换取聘礼。在夫家,不仅自己的劳动创造的财产不属于自己,连自己丈夫劳动所创造的财产都属于大家庭所有,实际上是被大家庭家长掌握,一直要到分家之后,才能和丈夫过上男主外、女主内小日子。
而一个现代工业女性,在自己获得第一份工资开始,就能够自主掌握和支配自己的财产,那么在择偶这类所谓终身大事上才能够自主。结婚之后,不管是夫妻AA、一方交生活费还是妻子掌握丈夫的工资卡,这个就凭各自本事了,至少不会有大家庭家长能打夫妻双方财产的任何主意。这种情况下,还要什么聘礼?硬要把自己卖了?哈哈哈
所以在重庆(或者说在重庆主城),从小到大以为“彩礼”只是停留在古装剧或年代剧里的概念。直到见识了前段时间网络上大量讨论,才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重庆(至少主城区)不讲“彩礼”已经是很多人反复证明的了,我想换个角度补齐一下这个事情另一侧面。
其实没办法说清重庆女人婚后家庭地位有多高,或者说到底多高算高也是仁者见仁。况且具体落实到个体身上能有多高也是相对的,除了地域风俗,当然还跟自身性格能力素质挂钩。但我非常确定的是绝对不低。在重庆没有人相信女人婚后天然注定要为男人和夫家做牛做马穷尽一生的付出一切。你要在重庆散布这类言论,大概率是会被当成怪物一样疏远的。
最后想说的是,重庆好像有点重女轻男,因为在我们家里面。小妹妹就要比芄子哥哥待遇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