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小说已经被商潮翻搅得动荡不安了,小说家们的内心已经被各种各样的欲望冲撞得魂不守舍了。或许可以说,偌大的世界已经安排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了。小说还意味着什么?在这个问题提出的当今的历史转折点上,小说已经渐渐成为一片远离大众的风景。小说家们也大都已经溃不成军。当我们以慌乱的神态表露我们对这个时代的感悟时,小说已经完全失去了昨天的神韵,我们总会联想起一件被脱下来丢弃的旧衣服。”
这是谈歌在《也算创作谈》里说的一段话,感悟非常深。恰好是看了他的小说《大厂》后再看的这篇创作谈。看小说,对于任何时代的学生来说应该都不算是过时的,尤其是进了这道门,就更难挣脱这种瘾了。我爱看小说,特别是这样短小精悍的,干净利落,贴合实际的小说。什么才算好的小说,我肯定说不清,但是就个人体验来看,能够让人感同其受,潸然泪下的就算好,这一种评判标准我相信谁也不会反对。文学从来就不该是来源于生活吗?在生活经验上加工,打磨,让我们老百姓都能读得津津有味,这样的作品不该更能打动我们吗?
文学作品的意义究竟何在?因为谌容的《人到中年》,我们的知识分子工资得到提高,因为一部小说改编的电影《熔炉》,韩国修改了法律。这些作品,为什么能取得这样显著的成效?就是源于作者对现实的感悟与体会。作者是站在人民的角度来倾诉人民的无奈与苦楚,是带着一种极大的同情来表达自己或气愤,或无奈,或苦闷的心情。这样的作家,是每个时代都必不可少的,他们用自己或锋利或柔软的笔触去同现实去搏击,去战斗。可这样的作家,是落伍了吗?
我和同学时常会谈论自己最近看电视,看小说的体会,总是说着说着就开始抱怨。拿《围城》来说,这本书该有许多人读过,好,真是好,写得太形象了,就算拿了去给我没读过书的爸妈念念,他们可能也会不住地点头,谁让他写得那么实在呢?接而谈到电视剧《围城》,“是陈道明演的,还有葛优,演的真棒,绝了,你看那葛优演的那个……”集数不多,也算干净简练,尽凭演员扎实的功底与对文学作品的领悟,再加上钱钟书老先生的指点,一部《围城》,让我们这群90后都赞不绝口。可是,如果我们现在再来拍这些经典的老片子呢?考虑票房,收视率,考虑杂七杂八的各种东西,让一群小鲜肉来试试呢?我想还是算了,有些东西,时代不一样了,很多东西也回不去了,经典始终是经典,就像《红楼梦》,任你拍多少遍,很多东西都再难再有从前的味道。原谅我不得不用这样悲观的眼光来看待这些东西。冯小刚不也遭遇过这样的困境吗?《一九四二》,那样费劲心血,掏空心思,集合优秀的作家,演员拍摄出来的片子,累死个人,苦死个人,竟比不上《私人定制》的票房。这个世界怎么了,还是我们自己究竟怎么了?是我们的审美出了问题吗?不,我们不愿思考了,我们再不把这样的精神食粮当回事了,我们累了,我们要娱乐,要开心,生活那么累,闲余时间就该放松放松 。当然,不费脑子的事谁不爱做,就像我不爱做数学题,物理题,觉得费脑子,学了文科,可发现文科也是一个坑,费脑程度不亚于数理化。我从前爱下象棋,近来却下得少了,一步一步的算计谋划太费脑子,索性不下了,可是最近又手痒得很,和初中的弟弟下了两局,全军覆没。有时候,会把懒当做借口,就像把无知当做天真。思想上的懈怠会让你成为行动上的矮子,可你浑然不知,看到别人有了某种成就,取得了好成绩,便自我安慰,是我不想做,换做是我,一样可以那样,甚至更好。唉,不知不觉,竟由这样的思考联想到自己。
我们真是累了吗?接受不了那样严肃干净的东西了吗?可是为什么我们的《朗读者》,我们的《见字如面》,我们的《中国汉字听写大赛》和《欢乐颂》《琅琊榜》《蜗居》《奋斗》这样的作品会那么受欢迎?大众不是不愿思考了,可惜没有好东西让他们去思考。应该认真思考的又究竟是谁?这些节目或影视剧大都脱离不开文学,是文学的延伸。这使我们拥有了更多更广泛更生动的形式了解文学,深入文学。那晦涩的,坚硬的,柔软的,细腻的文字用不同的姿态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去了解这个世界,去改变这个世界。
可是,和谈歌说的一样,小说已经完全失去了昨天的神韵。小说确实是流行的,但是是那样的小说,而这样的小说或许只能从那些便宜的旧书里面翻找到了。带着小说使命的这根棒子,今天的人终究还是没能接好,掉在地上的使命,什么时候能被发现,继续传下去呢?
我还是喜欢能让我流泪的小说。
2017.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