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英孚好一点,还是新东方泡泡英语好一点?”昨天我小姨打电话问我
“这两个都可以,看岚岚喜欢哪种风格,看看课堂氛围吧”
“那你去陪我听节课吧!”
妹妹岚岚是小姨的第二个小女儿,用重庆话来说是典型的 “幺儿”,是我们都宠爱着的小“幺妹”。今年十二月满四岁,却已经学了语言、舞蹈、轮滑,接下来就要开始学英语了。
这并不稀奇,据小姨说岚岚幼儿园班里的许多同学都这样学,不跟着学就好像缺胳膊少腿似的。
前天写了一篇关于孩子共情的文章,正在培训班的小Y看到了说,现在对孩子最大的共情应该是:不要送我去培训班,不要补课!你写篇这样的吧。我愣了一下,额,我真不能这样写,因为这不是我的真实想法。
我从事培训行业将近九年(一写出来自己都吓一跳),见过许多学生,整个周末可能全泡在培训班,他们周五从学校放学回家做作业,可能周六上午学乐器等兴趣班,下午学英语数学,周日上午学语文或理综,下午返校了,学校周日晩上可能学校还会安排着一轮小周考。当然随着升学季临近,这个可能还会弹性安排,毕竟时间是海棉,挤一挤就是有的。
看到这,小Y可能想打我了(哈哈哈)
那么有人问我,你会让你的孩子去培训班吗?是的,在不远的未来,我肯定会送我的孩子去培训班。
我为什么会这么想,家长为什么会这么安排?其实我们可以分析下这么做的动机和目的。
第一是为孩子补习学科知识,当然这里还会分为培优和补差两个方面。所以各大培训机构的语数外综合课程就不胜枚举了,区别在于一对一、小班课和大班课。
第二是为孩子训练方法技能,例如速算,速记,逻辑思维、观察力等。特别是追《最强大脑》的家长,痴迷于微观辨水、一眼辨山、三维空间挪移等。我们看节目全是惊叹膜拜不可思议,脑王们看了是不屑小儿科跃跃欲试。旁边还有专业人士各种解说,关键是他告诉大家这些也是可以从小培养训练的。所以,我做不了脑王,但我可以做脑王他爸妈!
第三是培养特长技能,例如乐器、歌唱、画画、舞蹈等。这个学习心理有两句话可以概括: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当我们有物质的丰盈后,怎能不加点艺术的填充?更何况现在还有艺考这一说,其中妙处,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
第四是学习游戏技能,例如机器人、乐高、积木、婴幼儿早教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信这句话被诸多学霸状元当作堵住悠悠之口的利器。育儿专家也会说让孩子从游戏中学习,寓教于游戏。这样的课程理念就是通过合理的游戏设计,将语言、几何、团队协作、逻辑思维、空间思维等润物细无声般的渗透在游戏中,让孩子在玩中学,同时又有浓厚的兴趣与积极性。
也许有的人会说,我们这代有的父母只有初高中文凭甚至文盲,从小也没有学这学那不也考了大学、研究生甚至博士么。那么我说山顶洞人住在洞穴冬暖夏凉似乎也挺好,现在为什么人们要住高楼大厦呢?
三岁前的孩子,家庭就是他们的学校,亲人熟悉的人是他们学习模仿的对象,所以一般家里父母擅长什么,孩子相对会熟悉什么。
但是这些是有短板的,就像一个木桶不平整的边缘,有的高,有的低甚至有的没有,水就会流出来。父母不是全能的,有强势领域就有弱势领域。但哪一个父母不希望孩子比自己优秀呢?
就拿我家来说,我和桃子她爸刚好互补的,一个学文的,一个学理科的,但我们唱歌都跑调,画画都手抖,英语口语听起来耳朵都疼。
就因为这样,有时会遗憾,偶尔看见朋友圈里晒的手绘图稿,也不必高大上的什么设计稿了,只是看上去可爱的日常记事手绘图,立刻就不明觉厉!要是自己能画出来给文章配图就酷了。
有了孩子后就会想到,让孩子学画画吧?或者她更喜欢乐器?也许舞蹈更能让女孩有优美的体态,写一手好字很重要,书法也是得练的。
这样一说就会被扣上“扼杀孩子童年”、“把自己的梦想加在孩子头上”、“拔苗助长”等罪名。
即使如此,却还会一往无前。
因为想尽善尽美,不想让孩子有自己的遗憾,这一想,就想得有点多。
我们明白这个世界光怪陆离,既是最糟糕的时代,又是最好的时代,谁又能预测到未来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想要做的,只是想让自己的孩子有更多的选择,就算不能给工作带来便宜,也能给生活增添一些小情趣,更希望她的才华能承载起她自己的梦想,让她自由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