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刷微信的公众的时候,看到了这本书,觉得它应该是那种类似《沧浪之水》《活着之上》这类针砭时弊,揭开伤口的书,好奇心大增,便想要读一下。在网上一顿乱搜后,没有找到资源,发现看这本书的人也是蛮少的。马上从京东上购买,第二天便到了。
上次,老师跟我讲读书跟做学问的区别,让我很是震惊。原本自己引以为傲的开拓见闻的项目,其实是很惨的一种理解,浮于表面的自我满足,缺乏鞭辟入里的执着。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怀着深深的愧疚感不敢碰书,觉得自己没有能够深刻的掌握老师交给自己的观点,还有没有做好万全的准备来应对力透纸背的洞察。
《平民之宴》这本书算是一个开始,虽然没有想到自己应该如何学会跑步,但是总是要开始爬行。
中产阶级,对我来说是一个很神圣的阶级。虽然一直再说,消灭阶级,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人以群分。也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有明确的归属感,认清位置,努力上进。说到神圣,是因为我所在的家庭,便是在社会的最底层,从小受到的教育也是要努力往上走,不甘平庸。
看到可奈这个人物设定的时候,我是有些喜欢的,像《世界的凛冬》里的黛西,知道自己想要的,并且可以严格要求自己去努力,完成自己的目标,聪明,目标感强。但是,相应的也有人物的悲情在阳光的背面,黑暗的是她们都需要依托外人来证明自己的成功,女人要嫁的好才是真的好。其实,男女平等,每个人都应该是为自己而努力的个体,都要好好加油!
小的时候,爸妈并不懂什么是教育,更多的只是喂养长大。我以前也不怎么看书,《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都是在上初中之后才看到的,小的时候接触的更多的是奶奶的惊悚故事跟古代传说,还有记忆里一本破破烂烂连封皮都没有的《史记》。想说,虽然可以感受到家里人的照顾,但是学习这件事还真的是自己开悟的。
小说里翔跟可奈的父母以及珠绪、亮的父母是代表了不同阶层的家长,翔的父母出身优异大学,在社会上有一定的良好地位,在意的是自己的声望,珠绪的父母深处偏僻的小地方,因为家里孩子多教育照顾不周,更注重自己活的开心。越是底层越容易出现消极跟积极的分化,有的人要安享当下,有的人却是要努力爬出最底层的黑暗,享受人上人的空气。所以中产的家庭遇到一个底层的家庭结合后带来的退步,这是门当户对的所鄙视、不齿的,深深的觉得阶层的天壤之别。
故事从翔离家出走后,回家要求跟珠绪结婚开始,对比着可奈努力攀附潜力,最后,整个家庭都走向了下坡路,但是我却觉得每个人都还算生活的不错,像翔父亲想的一样,还算不错。翔在自己的生活环境里安逸着,可奈嫁给了一个不错的高层人士,虽然得了抑郁,但是会痊愈的,乐观起来,什么事情也不是大事。
《二十二》讲的是慰安妇的故事。看过一句话说日本政府等的是她们的消失,而她们等的却是一个公道,遥不可及的公道。通过讲述慰安妇的故事,真情流露出人活着才是最重要的。有时候想,只有重重的跌到最底层,最无法翻身的咸鱼状态,可怜、可悲的标签贴满全身,这样的时候,活着才能成为别人对他们的期望。如果把活着当成最低的期望,人会不会变得更加乐观。欲望是潘多拉魔盒里放出来的,留给我们的也是有希望的种子。
小说讨论的是阶级、教育,我觉得这也是社会的洪流,想要独善其身,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并不是全不可为,想想我也是在这洪流之中,被裹挟着前进,不由自主的。读这样的书,读完就有一种被捅一刀却又找不到拔出刀方法的感觉,然后感受慢慢拔出带来的缓慢的疼痛感。
坚持认为人有贵践之分的由美子、用尽心思想嫁给有钱人的可奈、发奋读书决心要考取医学院的珠绪,还有被母亲的期待压迫到放弃了所谓完美人生的翔……每个人都想证明自己才是对的,拼命撕下身上原本的标签,贴上自己想要的。可是,标签终究是由别人来决定的,他们又真的能左右自己的人生吗?
除了放弃,别无选择的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