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今年,我才注意到“斜杠青年”这个词儿。老朽了,昏聩了,没能与时俱进,明显过时了。
经高人指点后才明白,这一称呼,是指跨界诸多领域,且都有所成就的青年人。
恍然大悟。哦,这就是斜杠青年呀,早就见过。
二十多年前,我随一位老大哥去见一位他的客户。客户是青岛人,到北京住在长城饭店。当时的长城饭店在北京很NB,著名的某某人间就在那里。
客人很年轻,一身名牌。客人的名片很奇葩,叠了三折。
叠三折的原因,是因为其名下的企业太多,自身的头衔也多,属政商企学兼顾人物,单张名片写不下。
这杠,可真够斜的。
更牛逼的是,客人的传呼机,手机,固定电话,传真号码,尾号全是一溜8,连门牌号码都是。如果客人能耐再大些,估计邮政编码也能改成豹子8。
上斜天,下杠地。
不仅斜杠,客人还爱抬杠。
老大哥与年轻客人之间的业务,谈得颇不顺利。记得那天,雨一直下,气氛不算融洽。最后,客人明里暗里向我们表示自己背景有多么深厚强大。
中国人做买卖,自古就是政商勾结(小编:瞎说什么呢,划掉!)政商合作,这很正常,没什么新鲜的。千年政经史,一部胡雪岩嘛。
老大哥听得有些不耐烦,浑不吝的二杆子劲儿上来了,也开始耍青皮:你说的那几个人,我不认识。我跟我爸爸在青岛待过,对那里很熟。我爸爸年轻时杀人如麻。
最后一句是重点。
老大哥的父亲,是从血与火中拼杀过来的人物,1955年的开国中将。
一击毙敌,再无斜杠。
好友老五是一名斜杠中年。
粽界达人/习武多年/练过很久美声唱法的男中音。从前两年开始,老五又斜一杠,写起了文章。
斜杠中年老五很谦虚也很客气。由于我码字略先,有时,老五会屈尊和我探讨一些关于码字的问题。
“先练习把一件事情描述清楚。” 我记得,这是我与老五就码字,讨论的第一个问题。
咱功力不逮,千万别犯狗揽八泡屎,泡泡舔不净的忌。
人生苦短,精力有限,能干好一件事已属不易。
七十年代中后期,有一部长篇小说,《新来的小石柱》,红极一时,洛阳纸贵。
这部长篇小说,我童年时如饥似渴读过数遍,喜欢得不行,对部分情节至今仍存记忆。
《新来的小石柱》的作者,有一位著名的斜杠儿子。很显然,他的儿子不仅继承了上一代的智商和才华,而且还出现了大幅度的提升和剧烈变异。读书成绩名列前茅,社会活动能力鹤立鸡群。
学生会主席/高考状元/藤校奖学金获得者/央视著名主持人&记者/美中杰出青年/知名企业家/世界学者/多国大人物的好朋友/研究员……最后这个研究员的头衔,并非阿里研究院或湖畔大学赠与,而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给的。
37岁之前,有几位青年能杠成这样。
妥妥的斜杠青年一枚,堪称斜杠界表率。
37岁,未及不惑,斜杠青年玩陷了,被判6年深牢大狱。
上个月,网上流传着一张斜杠青年在监狱里的近照。英姿不再,韶华已去。43岁的他,看上去得有63。
杠不在多,一条就灵。路不求宽,不斜就行。
忽悠成了的叫斜杠,没忽悠成,抬杠。
斜杠再多,面对久验考验的……/伟大的……/优秀的……/杰出的……/享受正省级医疗……等盖棺定论时金光闪闪的道道斜杠,也会黯然失色。
行稳致远。
踏石有印,抓铁留痕。
不求步幅多大,一步一个脚印。不期步子有多快,稳扎稳打。一辈子,踏踏实实就过来了。
螃蟹走路快,且横行跨界,一爪可以伸出老远。但无论伸多远,捞的也只是空气或沙子。最后,逃不出被烹而食之的宿命。
清蒸呢还是葱姜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