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2022高考语文甲卷作文想到的
文/王晨阳
看到2022年高考语文甲卷作文,结合《红楼梦》的阅读体验,不吐不快。
材料里的情节是众人给大观园里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大家一共取了三个名字:“翼然”、“泻玉”和“沁芳”。
“翼然”源自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醉翁亭记》代表什么呢?它代表优秀的范文,供人们参考、借鉴,还代表外部、外来的经验。取名“翼然”,有根据外来经验,直接生搬硬套之意。
起名“泻玉”,是因为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相对于《醉翁亭记》的外部、外来,大观园里的亭子,自然就是内部,就是本地。
“泻”字,来自贾政语,而水在外形上,有玉的质感。取名“泻玉”,有机械模仿,进行本地化之意。此题名,虽得其形,但未得其神。
“沁芳”二字,意境绝佳,含蓄优雅,富有中国国画的留白意境。名字中,虽一眼看不出水,却饱含水意。
“水”的特点是什么?《道德经》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有极强的利他性。另外,水无常形,善于融会贯通。
“沁芳”二字,已经完全脱离了《醉翁亭记》和“泻”字的框架和束缚,是“融会贯通,心领神会”之后的“自主创新”。
同时,又不仅仅是自主创新。因为不少自主创新,有的没有实用价值,有的实用价值不大。而“沁芳”不仅“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具有高度的实用价值。
从贾政的角度看,元春省亲,既是皇帝对贾府的恩宠,又是贾府谋求皇恩的好机会。通过建设大观园,在奢华程度上下功夫,展示贾府对皇帝的重视和忠诚,维持住目前的恩宠,对于贾政来说,还远远不够。
贾政最大的任务,就是要为子孙后代铺路,保住和延续贾府的兴旺。
贾宝玉虽然厌恶科举,但也才华横溢,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阅历的增加,将来有一天,他回心转意走从政之路,也未可知。
所以,贾政就需要让皇帝看到,贾府下一代继承人的才华,以期得到皇帝的好感和留下深刻印象,为贾宝玉将来从政铺路。大观园里,桥上这座亭子的命名,就是贾政要借助的工具。
亭子名字起的好,经过众人的口碑相传,加上元春再在皇帝耳边吹吹枕头风,贾政的目的就能达到。从宾客的角度看,把握住主人的心思,就不会举止失措,干出出力不讨好的事情来,让贾府讨嫌。
如果有人取出一个好名字,要么和贾宝玉的题名“沁芳”棋逢对手,要么压过“沁芳”一头,无论哪种情况,都不能让贾宝玉一枝独秀。宾客们既要投贾政所好,为贾宝玉当好绿叶,又要展示自己的才华,不能自掉身价,让众人看不起。
所以,第一个说话的宾客,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一则试探贾政的心意,二来也展示自己学识渊博。
果然,贾政开始引导众人。他提出,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一个“泻”字。有宾客即刻附和,提名“泻玉”。这个名字虽然有些意味,但境界和雅致都不够高。
待众人充当绿叶之后,宝玉再提出自己的题名“沁芳”,立刻独占鳌头。
作为宾客,现场能够恰到好处地配合贾政,是很不容易的。他们一来要根据现场事态,准确把握贾政的心思,二来又要适当地展示自己才华,当好绿叶。如果有人能够提前打听到大观园里的内部情况,了解到贾政的心思,做好预备工作,在现场的配合就能更从容一些。
众人当好了金牌绿叶,宝玉展示了才华,贾政实现了目的,宾主皆大欢喜。
深入思考,整个材料展示了从“生搬硬套”,到“机械模仿”,再到“融会贯通,心领神会,自主创新”的三阶段进化升级之路。这照应的可谓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之路。
从总体上,从鸦片战争开始,到建党百年,中华民族走过的就是一条从“生搬硬套”,到“机械模仿”,再到“融会贯通,心领神会,自主创新”的三阶段进化升级之路。另外,全体中国人在建设新中国的过程中,也经历了“生搬硬套”,到“机械模仿”,再到“融会贯通,心领神会,自主创新”这三个阶段。
这题目 ,这立意,这材料选择,不愧为“高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