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了,窗外的砖红色建筑已成深灰,我们和杨宏丽校长的约谈渐近尾声。
原本以为一起离校,没想到杨校长说接下来还有个部门会议。下班以后还开会?这也太拼命了吧?老师们会不会有意见?结果杨校长莞尔一笑,就差24小时都在学校了,忙的时候到凌晨都有过。会议往往是学校精神直接传达的渠道,这段时间的深入,我们已经深刻感受到学校文化镌刻在每个人心里,不管是领导还是老师,只要说起学校,说起教育,价值观都是高度一致,简直是众口一词。
出于好奇,更多的是抱着学习的心理,我们提出留下来观会的要求,杨校长爽快地答应了。这样,都不用吃饭了?我们不觉哈哈一笑,不用吃饭了,正好减肥。
所谓会议,不是校长的一言堂,而是几个项目组的活动策划与交流。在几天的讲座中,我们知道十一学校的年级分布式领导中,有很多项目组,有需求就可以成立一个项目组。比如自习管理项目组、排课项目组、海报文化组等。没想到在学校重要部门----教师发展中心,也是以项目组的形式开展工作。
照片中的小伙子是新教师结对项目的负责人。几乎在每一个学校,都会为新教师配备一个骨干老师作师傅,引领他快速成长。所以这是一项很重要的举措,活动的仪式也会很隆重,总策划当然是部门的负责人了。在育才,我组织过几次,却又不能雷同,所以每年都要在创新上动脑筋。可是,在亦庄,这么重要的活动策划是由项目组的几个年轻人完成的。他们希望仪式怎么搞,就怎么策划。今晚的碰头会,小伙子展示了一下方案,征求杨校长的意见而已。
杨校长给出的修改建议,我觉得也很好地反映了学校的精神气质。一、去行政化。开场的领导讲话去掉,不做高大上程式化的发言,仪式最后可以强调一下活动的重要性。二、明确导师的职责,要细化。了解新老师的想法,让他们提要求,他们需要的就是导师的职责。三、要有跟踪性记录。让新老师建群,他们随时记录导师对他们的指导。四、给教师送几本书。我最近的脑科学的书就挺好,推荐给他们。
简单明了却铿锵有力的几句话显示了杨校长丰富的管理经验和高超的领导艺术。接下来,小伙子又展示了他梳理的“新老师成长工作流程”,找出了几个“痛点”。杨校长边听,边加以补充和指导,整个过程中充满了赏识、鼓励,有时是撒娇式的表扬。“你们干得这么好,总不让我操心,我怎么长皱纹?”“哈哈哈……”爽朗的笑声时常在会议室里响起,这样轻松、愉悦,能够展示自己的价值的会议谁会拒绝呢?
不止如此,年轻人在杨校长高屋建瓴的指导中得到前进的方向是最关键的。四五个人成立项目组,围绕问题开展研究,研究什么?作为老师,研究学科教育,研究学生的成长,研究脑科学……研究不是为了写论文,而是要真正成为研究型教师。
一群人,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贡献自己的智慧才能和力量,这样的团队很美,很纯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