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说一个很有意思的风险——长寿。
古往今来,从帝王到平民,长寿都是人们梦寐以求的愿望。为什么今天,我们会说长寿也是一种风险。其实长寿本身并不是风险,风险在于:人还在,钱没了。
今天的文章,我们从隔壁老王和老刘的老年生活说起。
隔壁老王和老刘的故事
老王:退休教师
老王是一名二线城市的公立小学退休教师,有一笔蛮不错的退休工资,和老伴共同生活,老伴没有退休收入。有一个儿子,在企业打工,收入一般。
老王退休后和大多数老人一样,打打牌,偶尔帮忙带带孙子。然而,不久后,老王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综合症。幸运地是,他得到了老伴和儿子儿媳很用心的照顾,每天被收拾得干干净净、体面地生活着。
老刘:曾经的一名小企业主
老刘:曾经的一名小企业主,做泥沙生意,辉煌的时候也在当地小有名气,但因为盲目投资扩张,一度资金链断裂,陷入债务危机。在商场起伏一辈子,老来只留下一套房产。老伴去世,房子给了儿子,他和儿子一起生活。
后来,老刘因脑中风后遗症,不能下地行走,躺在家里最小的储物间里艰难度日,儿子媳妇不闻不问,晚年的老刘活得可谓无比凄凉。
相信大家身边都有很多这样的老王和老刘,听完身边人的故事,我内心涌上来的第一句话就是:永远不要用利益去考验人性。
老王体面的老年生活,我想和他稳定的、持续的、可观的退休金有一定关系。
反观老刘,如果他在自己事业有声有色的时候,提前为自己的老年生活做好准备,无论以后事业是否会陷入危机,无论自己的儿子是否孝顺,我想晚年的他都不至于这么惨。
不是说,老刘留下房产就不好。而是说,在为疾病、养老等风险做准备时,有更合适的工具,保险是其中避不开的一种。
在说商业养老保险之前,我想大家会有疑问:
疑问1:我买了这么多年社保,不是退休后已经有退休金了么?
疑问2:除了社保,企业还为我购买了企业年金险,加起来还不够麽?
那么,我们来算一算,在企业工作三十年后,自己可以拿到多少退休金。
缴了三十年社保,我能拿到多少退休金
有一个词叫“养老金替代率”。
养老金替代率,是指劳动者退休时的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是衡量劳动者退休前后生活保障水平差异的基本指标之一。
简而言之,如果退休前每个月月工资1万元,退休后每个月退休工资4000元,那么养老金替代率就是40%。
根据世界银行的建议,要维持退休前的生活水平不下降,养老金的替代率要不低于70%,欧美国家养老金的替代率平均是75%,其中政府承担的基本养老金的替代率在42%,剩余是靠企业年金和商业年金占到33%。
那么我们退休时能领多少社保退休金,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我们领的社保退休金,与当地平均工资、社保缴费基数和缴费年限有关。
其中:社保缴费基数范围是社会平均工资的60%至300%。
正因为有底线和天花板,因此:退休前工资越高的人,社保养老金替代率越低。
以广州市2019年社保缴费基数6338元为例,最高是19014元(300%),最低是3803元(60%)。
假设在广州企业工作的女性,25岁开始工作,55岁退休,缴纳社保30年,按广州当地社会平均工资6338元基准线来缴纳社保,这种算法下的的经验养老金替代率为47%,则其55岁退休时可以领取的退休金=6338*47%=2979元/月。
实际情况,大多数企业都是按最低标准(即社保缴费基数的60%)为员工缴纳社保,则上述女工在缴费30年后,这种算法下的经验养老金替代率为57%,则其55岁退休时可以领取的退休金=6338*60%*57%=2168元/月。
上述是按照缴纳社保30年来计算,如果是缴纳15年或者20年,退休后领取的会更低。写到这里,相信“如果只靠社保,我们是否可以从容地养老”这个问题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
至于企业为员工购买的商业年金保险,的确有少数大型企业为员工购买了商业年金保险,往往金额低,对退休金会有小额补充,但是不能寄予太大期望。
中国正在快速地步入老龄化社会、生育率持续走低,社保养老金入不敷出的严峻现状已日益明显,国家政策也大力支持和推进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
商业养老保险,才是大多数人养老金的正确打开方式。
社保养老金、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是退休后经济保障的三驾马车。
社保养老金:满足基本生活需求,打底用。
企业年金:只有少数大型企业会为员工配置,小额补充。
商业养老保险:退休后稳定经济来源的主力军,为年老后的自己准备一笔稳定的现金流。
下面,我就向大家介绍,应对养老,保险有这两样利器:
年金保险
增额终身寿
养老利器之一:年金保险
年金保险:人寿保险的一种,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一次或按期交纳保险费,保险人以被保险人生存为条件,按年、半年、季或月给付保险金,直至被保险人死亡或保险合同期满,保障被保险人在年老或丧失劳动能力时能获得经济收益。
年金保险,用大白话来说就是:活着就可以领钱。在合同约定期限内,在特定时间,将特定的钱,给到特定的人。年金保险具有以下优势:
安全:年金保险,属性是与保险公司签订的保险合同,将上述三个确定写进保险合同,安全、有保障。对于老年人,资金安全永远是第一重要。
与生命等长的稳定的持续的现金流:如果是买给自己的养老金,在自己老了能有这样一笔稳定的持续的与生命等长的现金流,能保障自己有一份体面的老年生活,让自己老有所养。
强制储蓄:每年强制储蓄一笔钱,为将来养老必须要花的钱做好准备。不强制储蓄下来,相信钱也会不知不觉花掉了。
锁定长期复利:复利是在如今负利率时代,年金险提供了一种长期的固定利率的投资保本方式。利用长时间的复利滚存,达到了躺赢的效果。短期看,收益不抢眼,但是把时间拉长,就非常有吸引力。
我们以30岁女性为例,来算一算,自己需要为养老准备多少钱。
假设:自己想要退休后,每年有10万的退休金,按女性55岁退休,根据女性平均寿命测算,假设活到85岁,那么一共需要准备——300万。
首先,我们看看用存钱的方式,来攒这笔养老金,要做出怎样的努力:
1、存钱的方式:
以30岁女性为例,假设健康工作到55岁退休,那么还有25年工作时间。
她要从30岁开始:每年存下12万,持续25年,才能攒够300万养老金。
要是活过85岁,依然会面临“人还在,钱没了”的风险。
接下来,我们以一款在售的商业年金保险“招商信诺**人生”为例,来看看:用提前购买养老年金的方式,达到同样的养老目标,要做怎样的准备:
2、年金保险的实现方式:
以30岁女性为例,她从30岁开始:每年交9万元保险金,交10年,即可以从55岁开始,每年领取养老金101520元,持续终身,活多久,领多久!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差距太明显了,用好保险这项工具,真的会让人生轻松很多。之所以会相差这么远,是因为利用了时间的复利增值(这款产品是目前为数不多的4.025%利率的年金保险,将每年领取养老金的确定数额写进合同,领取有保障)。
加快财富增长,通常只有两种途径:
其一,增加投资;
其二,承担更大的风险,以获取更高回报。
其实,还有第三条路——延长时间。
养老利器之二:增额终身寿险
除了养老年金保险,其实还有一个险种,也很适合为储蓄养老金做准备,那就是增额终身寿险。
增额终身寿险:
首先,它是终身寿险,即: 自保单生效之日起,被保险人不论何时身故,保险人都按合同约定给付保险金。
同时,它的保额不是固定保额,而是按约定的利率(最高为3.5%)复利递增,所以它兼顾“人身”和“投资”属性。
简单来说,可以理解为:投保人储蓄一笔钱,且不断复利增值。投保人如果有需要,可以把保单的现金价值提取出来使用;如果不需要,则可以将保单中的钱,在身故后留给受益人。
简要说说增额终身寿险的功能:
身价保障:一旦风险发生,给付身故保额。
养老规划:退休后,每年领取,提高养老生活品质。
子女教育金:亦可作为子女教育金准备。
财富传承、税务筹划:通过合理的保单设计,身故金可实现定向传承,合法的债务隔离,无税费成本,私密性高等功能。
增额终身寿的功能比较灵活和丰富,今天我们要说的是它在养老规划上的功能呈现。
下面,我们以一款增值终身寿产品“中华人寿**尊”为例,来看看:用提前购买增额终身寿的方式,达到同样的养老目标,要做怎样的准备:
3、增额终身寿的实现方式:
以30岁女性为例,她从30岁开始:每年交10万元保险金,交10年,即可以从55岁开始,每年领取养老金10万元,一直领取到85周岁。
领取30年后,在85岁身故,还可以留下一笔32万元的身故金给后人。
用增额终身寿来实现,和用年金保险来实现,投入相差不大。两者各有特点:
纯粹对抗长寿风险,年金险更胜一筹,因为活过85岁,保险公司依然要每年按合同约定金额给付养老金,直至终老。同时,养老金给付完全根据合同约定进行,十分稳定。
增额终身寿功能更灵活,这份保单,不仅仅可用于养老,也可以用于子女教育,可以用于家庭财富传承。每年的养老金领取多少,由自己决定,更灵活。
最后,我们集中对比一下,达到同样的养老效果,三种实现方式的差异:
1、存钱的方式:每年存12万,存25年300万攒够300万,从55岁至85岁,每年有10万元养老金
2、养老年金险:每年存9万,存10年90万从55岁,每年有10万元养老金,直至终身
3、增额终身寿:每年存10万,存10年100万从55岁至85岁,每年有10万元养老金,领取30年后还剩余32万
不同的实现方式,要投入的钱,相差了几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归根到底,保险是一种金融工具,合理使用它,会让人生之路轻松很多。
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永远是:尽早。
今天就写到这里,欢迎您联系我为您的家庭定制专属保险方案。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写得还不错,也欢迎转发和点击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