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过晚饭,陪着女儿一起玩耍。女儿突然对我说:“爸爸,你是丑八怪。”听到这句,我一下子愣住了,还没来得及开口。女儿指着自己说:“我是怪兽,妈妈是白雪公主。”
“为什么我是丑八怪啊?”我好奇地询问。
“因为丑八怪没有白雪公主漂亮,你没有妈妈漂亮。”女儿笑眯眯地回答。
“那为什么你是怪兽呢?”在老婆得意洋洋地注视下,我无从辩解,只能继续问道。
“因为我要去拉凳子,我要去拆房子啊。”女儿指指桌上的乐高积木,说完就转身去搞破坏了。
我和老婆聊了之后才知道,白雪公主和丑八怪都是她从绘本中看来的,至于怪兽,好像是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听来的。在女儿的眼里,白雪公主就是漂亮,丑八怪就是不漂亮,而怪兽则是搞破坏的调皮鬼。很简单的一个个代号。
回头自己想想,在我脑子里,这三个词并不是如此简单,它们身上赋予了更多的情感,比如丑八怪可能会带有厌恶,而怪兽则会带有一丝恐惧。
这层情感究竟是何时被加到这些词上,我也说不清,也许是在阅读时,或者是在看电影时。但毫无疑问,是人们赋予它们的。
也许,语言原本并无褒义和贬义。更多的是人们在使用的过程中,为它们添上了一层色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情感,所以这么做无可厚非。但仔细想来,在孩子的世界里其实并不是这样。很多时候他们只是知道了这个词的基本意思,但并没有学会这些词身上的这层情感。他们还只是在机械的模仿,并不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情感进行表达。
有时候陪女儿和小朋友一起玩耍,会听到一些小朋友说“你是笨蛋”、“捣蛋鬼”。。。这时候家长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制止,然后简单地说“你不可以这么说”,“这样说很不礼貌”。。。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虽然孩子被制止了,但他们真的知道为什么不应该这么说吗?我看未必。他们并不知道这些语言背后其实还有一层情感的表达。就好像女儿说我是丑八怪,难道她就不喜欢爸爸了吗?
每一个孩子对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他们的表达也许千奇百怪,因为他们已经根据自己的经历为词语绘上一抹新的色彩。
作为家长,也许我们可以与他们多一些交流,把我们的理解也说出来,让他们进行消化和吸收。也许他们会认同我们的理解,也许不会。但我想这样的做法,至少会比生硬地阻止来的更有意思吧。毕竟,像“怪兽、白雪公主和丑八怪”这样的游戏会让我们为之会心一笑。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