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元教学目标
1. 核心内容: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这里,我特别避开了“能进行时间的简单计算”,原因有二:《课程标准2011》明确规定,在第一学段要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关于计算等问题并未在低阶段涉及;在教材的例2,除了运用计算解决问题外,还提供了数格子的方法,此外,在练习题第11题中分别运用倒退、推理两种方法解决问题。综上所述,刚刚进入三年级的学生,还不比要求进行换大单位和跨12时进行时间计算,反而提倡运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丰富、去自我探索多样化的时间问题解决策略。)
2. 核心素养:通过体验性活动、探索性活动来感受、理解秒的含义,初步发展推理能力、估测能力。(小学数学的深度学习是通过核心内容的学习来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但本单元时分秒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培养小学生的估测能力及其推理能力。估测能力的落脚点在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处。具体可以体现在“时间本身是非常抽象的,小学生掌握时间是非常困难的。(孩子正处在由具体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阶段)因此,我们必须给学生创造许多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设计丰富多彩的体验式活动,力求将抽象的时间转化为能够具体感知的“量”,从而建立对时间单位的准确感知。此处,教材用1秒、10秒、15秒、30秒、1分钟来让学生从不精确到比较精确的估测而建立起自己的时间观念。当然,这个过程需要在不断地估计、验证、调整、完善中逐步形成单位时间观念。)
3. 核心思想情感:培养正确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习惯。
二、内容分析
《课程标准2011》明确规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这一课程目标,不仅包括对时间概念的理解,而且还包括对时间观念的建立。由此可见,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应该落实在时间单位秒的理解和对分秒时间观念的建立。至于选择合适的单位和工具对时间的长短进行度量这一学习任务可以放在习题课上处理。
纵观整个小学教材体系,我们会发现,关于“时间”的编排只有四次,具体情况如下:
册数
单元
主要内容
一年级上册
认识钟表
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注意没有秒针),会认、读、写整时。
二年级上册
认识时间
认识几时几分,1时=60分
三年级上册
时、分、秒
认识时间单元“秒”,1分=60秒,体验时间的长短,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三年级下册
年、月、日
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的之间关系,了解24时计时法
这样的安排,不难发现是从“大”到“小”再到“大”的过程,即遵循学生的认知时间的“由中间向两端”和“由近及远”的发展规律。我想,其中主要是依据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抽象思维能力吧。
而单元,已经是在学生基本学完时、分这两个时间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更进一步的精细学习“秒”。本单元共有7页篇幅,其中3页练习题,具体编排结构如下:
单元元首先安排了认识更小时间单位“秒”,了解1分=60秒,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时、分、秒的关系;其次,体验时间的长短,估测并建立时间观念;最后,运用多种方式解决有关时间的简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