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饥饿,是一种可以创设、可以刻意营造的感觉,比起太容易得到的满足,身体和精神会因饥饿而增强渴望,因得到满足而再次期待。珍珠翡翠白玉汤的典故是身体饥饿得到需求满足的一个经典,而如何对待精神的饥饿感,更是对错并举,来不及选择和挑剔。知识产权的弱化和知识付费的不景气说明着人们对知识的渴求还没有那么强烈。动动手指搜索想要的答案如点个快餐一般便捷,这就是知识快餐的年代。
饿了?饱了!一顿饭的吞食,不知其味,更别提营养搭配。渴了?喝了!一盏茶的糟蹋,不知其味,更别提“品”。不知?解了!呈现答案,知其然,而谁又费力去追其所以然呢?在经历不断堆砌的快速便捷输入式获得累积过程后,是不扎根的知识高层建筑,易搭建,易摧毁,看似的学习离研究已相去甚远,知识非文化,非智慧。
万事万物皆具其独特的两面性,追求完满的同时,总因不满而纠结痛苦,殊不知“饥饿”更是一种促进和向完满更接近的方式。感受饥饿,便激发了冲破和进取的意愿,身体与精神的饱腹感是那么接近又不同,精神的追求是一个台阶又到另一个台阶的不断攀登,不可或缺一步,也每一步风景都不尽相同的五味杂陈。人的存在需要适应人与世界、人与人,人与自我的相处,对于物质过度追求,是迷失本我的直接表现,一个人的灵魂安住在一个躯壳内,对于本我的关注让一个人更接近自己的灵魂,更关注真正的感受,唯有找不到本我的人们,才关注躯壳华丽的外在,包括容貌、装扮…
万事万物皆关联,如果感到饥饿,说明上一顿饭吃对了,也更知道下一顿想吃点啥了,这就是饥饿的好处,否则总是一句“啥都行”的答案。
比起满足,更懂得“饥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