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山学者尚道子
近来重读《西游记》,竟生出许多新的拙悟。昔时观之,不过神魔斗法,热闹一番罢,;今番再看,却觉字字珠玑,处处藏机。原来这师徒五人,非是五人,实乃一人,此人非别,正是您与我还有他自己。
唐僧者,人之肉身也。白白净净,不谙世事,易受迷惑,常陷困厄。这皮囊之躯,需得小心护持,却又常常拖累修行,诚可谓“载道之器,亦为道障”。
孙悟空者,人之心也。他的第一位师父菩提祖师,居於斜月三星洞——“斜月三星”合起来恰是一个“心”字。这心猿纵横跳跃,上天入地,无所不能,恰似人心之变幻莫测。一念起时,十万八千里已过,何物能及心念之速?然这心虽能,却终被压於五行山下,受那风霜雨雪之苦。人生在世,谁不曾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这压,恰是收心的开始,行动的前奏。
悟空的金箍棒重达一万三千五百斤,而人一昼夜呼吸之数,恰是一万三千五百次。原来这如意金箍棒,不是别物,正是人的一口心气儿。人活一世,靠的不是蛮力,是这一口不灭的心气儿支撑着前行。至於火眼金睛,非得经过八卦炉中煎熬方能炼成。八卦象征无穷变化,人心亦须经历万千世相,方能辨得真与假、识得善与恶。
最妙是那金箍咒。悟空恨之入骨,总想除之而后快。殊不知您与我头上,何尝没有金箍?母亲的叮咛、父亲的责罚、师长的教诲、公司的规章、社会的法律,乃至子女的啼哭、年迈父母的病痛,无不是一道道金箍。俗话说“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正是此理。待悟空到了西天,想请如来除去金箍,却摸之已无。原来能束缚我们的,从来不是外物,而是内心的牢笼。
猪八戒自然代表的是人的欲望。贪吃好色,懒惰耍滑,却也不乏可爱之处。欲望本是人性一部分不可或缺,完全灭除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关键在於如驭劣马,知其性而不为其所奴。
沙和尚则代表是人的理性。总是沉稳踏实,挑着担子,不怨不怒。理性之重要,在於它能平衡心的冲动与欲望的泛滥,使人在修行路上不至偏颇。
师徒四人一路降妖除魔,哪有什么外魔?降的都是心魔。黑风山的贪念,火焰山的嗔怒,盘丝洞的痴缠,无不是内心魔障的外现。修行之路,无非是降伏自己的心猿意马,驯服自己的贪嗔痴慢疑。
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是那取经的结局。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到达西天,取得的竟是无字真经。起初不解,后来方悟,真正的经书不在纸上,而在这一路的经历中,正所谓“依智不依识者也,”人生的真谛不在终点,而在过程。
回想人生,当暮年之时真正令我们骄傲的,可能并不是拥有了什么,而是经历了什么。那些曾经遇见的人、走过的路、经历的事,酸甜苦辣咸,点点滴滴,都是生命最珍贵的积累。
人生一世,纵有广厦千万间,夜眠不过八寸,纵有金银堆满屋,日食不过三餐,纵有豪车排成列,代步只需一辆,纵有华服装满柜,穿衣只为保暖。
既然如此,何不放下对结果的执着,享受过程的美好?起心动念时,保持正心正念,行事作为时,秉持善心善念。记得般若智慧,次第修行,自然能够渐臻圆满。
读罢《西游记》,闭卷长思,原来每个人都是取经人,都在通往自己灵山的路上。路上的妖魔鬼怪,无非是心性的试炼,取得的无字真经,恰是生命的体悟。
此谓再读《西游记》之所拙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