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2 听课随感

今天,我只听了两节课,一节语文,一节数学。

先说数学课吧。数学内容是《做家务》,其实就是2的乘法口诀。

年轻的z老师,课前请教了老教师,态度上是重视的。

这节课从大的环节来说顺畅,开课从做家务和学生聊起,接着提到了摆碗配筷子的问题,引出1个碗配1双筷子2支,2个碗2双筷子4支,3个碗3双筷子6支,以此类推,老师在黑板上贴了1-9双筷子。接着出示表格让孩子填写,发现规律,接着参照学过的5的口诀编2的口诀,编完后多种方式背诵,最后做练习。

但是,整节课听下来,总有一种穿别人衣服的感觉。

如果是我来上,可能会从学生复习5的口诀入手,明确算理,为2的口诀做数学知识上的铺垫。

接着创设情境,让学生给碗配筷子,提出问题后,分小组合作,用小棒或者其他学具合作摆一摆,填写表格。对于小学生来说,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来说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思维并未形成,正是培养其从具象的实物操作到抽象的思维形成的过程,所以说这个过程必不可少。

当孩子自己操作后自然明白了每当多一个碗时筷子就多2支时,也就发现了规律,再去编口诀就容易些。结合5的口诀的经验,即便学生没有发现,老师可以提醒孩子得数是两位数时没有“得”字,直接说数字。如“二五一十、二六十二”,可以用红笔标示“二五一十”,毕竟“十”虽然是两位数,可是汉字读音却像一位呀!

乘法口诀编写成功后再读一遍,说说记忆的诀窍,就避免了死记硬背,让学生心里亮堂的明白口诀从何而来。

让学生说说生活实际中哪些时候用到二的乘法口诀也就水到渠成,即便是有孩子说出2堆苹果,每堆三个这样的回答,也可以回答孩子会动脑筋,这是后面要学到的内容。

让孩子做练习,先要解释清楚题意,示范性的带着做,这样孩子才会有方法,能做对,也就避免了看似都会,一做就错的误区。

总之,数学课堂要眉清目秀,需要做到:

1.教师心中时常有学生,不要为了完成流程而完成。

2.学习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3.教师的示范必不可少。学生不会时,教师示范。

4.细节决定成败。


再说说语文课吧。语文课也是年轻教师t老师,教态非常有亲和力。她上的是传统课文《葡萄沟》。

过程我就不叙述了,整体感觉第一,搞不清是第几课时,说是第一课时吧,一开课就复习生词,说是第二课时吧,又没有把课文讲完。第二,把课文上的支离破碎。🤦♀️我第一次理解了被人诟病的语文课文被大卸八块!

课后,我也在想,为什么会把课文上成这样呢?可能是现成的课件牵着鼻子走,第二、想要的太多反而没有主次之分,最终呈现了这种状态。

语文课课文是需要让孩子从整体把握,然后有针对性的抓住语文要素实现目标,交给学习方法,迁移到课外。

我个人的一点谬见,全当做一点思考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