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济南城的挽歌:“老实街”人不老实

首份《城市综合发展指数报告(2025年)》发布了,济南排在第五,前头的是北京、深圳、上海、杭州,对这个结果,济南人和济南以外的人都有些意外,网上争议也很大。济南这座城市很奇特,很多人印象中的济南还停留在很久以前,老济南城是个什么样呢?齐鲁作家王方晨这本《老实街》大约能提供一个早期独特的视角。

读《老实街》之前先是看到了一篇《大马士革剃刀》的评论,作者把这个短篇位置摆得很高,于是在图书馆里找到了这本书,才知道这是一本长篇小说。

《大马士革剃刀》这一篇,读完之后没有像评论家那样深挖背后的象征和寓意,单就文本的感官而言,第一印象觉得作家是在塑造老街巷里的传奇人物,就像冯骥才的《俗世奇人》,以及更早的《三言二拍》,但本书传奇的成分减弱,更多化成“旁白”融入老济南的城市风情中,偏向于民间普通人的“非常人生”。

太老实的人容易没写头,也没看头,一两个老实人可以像敲钟人那样用夸张的外貌和纯粹的心灵来塑造人物形象,但若是一整条街的老实人就没法写了,所以“老实街”的人其实大多都不老实,不论是德高望重的左门鼻,还是清心寡欲的“鹅”,每个老实人的面具下都潜藏着真实的复杂人性,这是作家写下去的内因,也是读者读下去的动力。

这是一部长篇,但没有常规那些长篇小说里绝对明显的主角和故事线,每一章摘出来都是独立完整的短篇,不同的篇章只是换了这条街上不用的人物作为主角,看上去是独立的,但因为大的背景都是“老实街”,在任何一个章节里都能看到一些重叠的人物出场,所以又是彼此勾连的,关于真的本书的结构,我自己琢磨了一个形容,叫“异变章回体”。最后回味一下,这本书不是没有主角,只不过主角不是人,而是一条街,人物和故事都是围绕这条街展开的,作为背景的一条街没有生命,但作为主角的一条街绝对不是死物,作家要写的是这条街的暮年,写他死亡的过程。

人类的文学作品,死亡是一个常见的宏大主题,且天然带有一点博取同情心的优势,同样写一条街,你写“老实街”的出生,大约就不那么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了。

前几天刷到一条视频,陈丹青说我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都市电影,我们有北京、上海、深圳这些独具特色的城市,但没有以其为主角的电影,都是写这些都市里的人,我想,王方晨这部小说大约就是要把一座城市里的一条街当成主角来写。

但我仔细回味,又觉得力度不够,他写的老济南的老实街,除了字面上属于济南的地理环境等客观特征,读完又觉得少了些东西,比如书中人物的行事风格、语言习惯,都没有很鲜明的济南特色,从读者的角度看,这条“老实街”可以是济南的,也可以是其它城市的,归根到底,还是没有把济南城写透,我觉得这是遗憾。

首先在人物的选择上,许是出于特定时代背景的考量,不少人物都是外地迁居而来,不是土生土长的济南人,这就削弱了城市特征。其次,在人物描写上,没有突出济南人的特点,举例来说,文中的斯先生,用了一些上海方言,一下子人物就鲜活具体了,但书中的济南人,鲜少看到有方言出现,只是到了后面三章才有了一点点方言。再有一点,作家的笔墨大部分都用在人物上了,很少去写一些看似无关的东西,比如朱大头给芈老先生送煮蚕豆和酥锅,只是一语带过,外地人不解酥锅为何物,若是写一写酥锅味道,花上几段文字介绍一番,这不就是具象化的济南特征吗?《花事了》一节提到大老赵将一罐酥锅留在老花头家里,只略提及酥锅内容是白菜、豆腐、藕、鸡鱼,却因老花头不爱酥锅,未曾详加描述。

想起《城南旧事》,篇幅也不长,看完就叫读者记忆犹新:哦,那就是老北京啊。

相较于收获赞誉一片的《大马士革剃刀》,我更喜欢第七章《弃的烟火》,在经历了前六章的铺垫之后,旧城改造的所有冲突在这一章都公开于世,从第六章活跃到第七章的警察小邰是我认为最精彩的一个人物,很多时候都是侧面描写这个人物,但他的生命力很旺盛。第八章则是整本书里我认为跟济南这座城市最贴合的章节,听水头的小耳朵,传承剪纸的老祁头和小耳朵的儿子,以及被家族寄予厚望考大学的周国香,还有家家户户疯长的月季。小耳朵的经历更贴合《俗世奇人》和《三言二拍》的传奇色彩,也为济南这座城市赋予了传奇底色。

读完全书,细细回味,开始觉得作家有些故弄玄虚,继续看到半途,惊觉有点意思,直到读完了,稍微咂摸,还是有些惊艳。

同样是写时代更替,新旧交融,同样代表旧文化里一条老街道的消失,读《老实街》,不免想到张恨水的《丹凤街》。

一条“丹凤街”折映出民国时期的南京城,作家笔下底层贫苦人复杂而珍贵的侠义精神与本文中人物也颇有映照之处,只不过沧海桑田,斗转星移,眼见着又是另一番天地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