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一位老师曾和我们分享过一个场景:他在一次策展世界花卉博览会期间,开展全员创意风暴会议时,一个棘手的问题才抛出来,大部分人可能还没有搞懂问题在问什么,就有人已经找出答案。你会不会也很好奇,为什么明明在同一个场景里面,就是有人很厉害地指出问题所在,还能告诉我们原理是什么,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有的时候,灵感也会突然降临到你身上,而你也能提出些让别人赞叹的好想法。
工作中,在某些危急时分,不知哪里冒出来的灵感,把一个大问题给轻松化解。
甚至你自己都觉得很奇怪,原本怎么弄都解不开的难题,突然电光火石般,竟然全部都迎刃而解了。
你想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时刻?我也想象那些牛人们一样,遇到问题时总是有很好的想法,来解决我们面对的问题,怎么做到?
这里有一种叫做是洞察力或者叫做洞见的能力在起着作用。
什么是洞察力/洞见:指的是你看穿一件事物的能力,是看到事物背后真正运作模式与方法的能力。很多人会说这是来自于灵感,也有会说来自于灵感,也有人说这是急中生智,更有人会说这是一种压力下的智慧。不过,我们可以从生活、工作中随时训练与提升自己的洞察力,而且学会如何产生洞察力之后,还能够让你明白,你遇到完全“无法想出点子”的时候,是什么在阻止你想出点子。
在美国心理学家盖瑞·克莱恩博士写的《洞察力的秘密》一书中提到了一个测验洞察力的情境故事,在听故事前,我先请你带着疑问去看故事内容:你来想想,到底哪里不对劲?哪里可能即将发生犯罪?
这天又是一个大塞车的日子,两个受困在车阵中的警察,只能待在车里四处观望。突然,他们看到附近有一部又新又炫的BMW敞篷宝马,车上司机深深地吸了一口烟,然后,随意把烟灰弹到身旁的汽车座椅上。
好了,到这里你看出来哪里不对劲了吗?如果你就是那两位警察,你闻到犯罪的味道了吗?
书中给到的答案是:这辆宝马车是赃车。
为什么呢?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谁会在又新、又贵的车子里面弹烟灰?绝大部分车主都是对自己的爱车非常珍惜的,经常听到一句话:老婆和车子恕不外借。从朋友那借来的车?正常情况下更加不会这么做,毕竟是借来的还要还回去,对朋友的尊重、对朋友关系的维护,这些考虑都不会做出这种动作。那么,最有可能这是偷来的车。
这个故事就向我们展示了这两个警察的洞察力。
你可能会说,警察办案无数,面对犯罪行为的洞察力肯定会很强啊。
那我们怎么样增强自己的洞察力呢?其实,我们可以从生活、工作中随时训练与提升自己的洞察力,怎么做呢?
克莱恩博士从搜集的一百二十个案例中,归纳整理出四种不同洞察力和洞见获取策略,分别是:连结、巧合与好奇、矛盾、创造性的绝境。
首先,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增强我们的观察力和学习力,从而增强我们对各个时间的连结能力。
连结,就是某件事情的发生,让你联想到另外一件事,这种方式有可能会诱发洞察力。
我们生活中以前经历的、当下正在经历的以及以后可能发生的所有事件,都构成一个一个连结点,这些点连结起来会改变我们的思考模式,能够引发我们产生洞见,这些连结点的数量和点的连结方式都很重要。
怎么增加点的数量?需要高度的观察力和学习。
点的连结方式,则需要依赖极大的想象力,而想象力的前提,是减少自己的框架。
这两点,让我想到,我们一方面需要增强学习,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量,但是不能给自己过多的框架,把自己的思维被各种条条框框所限制。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不能死读书读死书。
第二点,面对巧合的好奇心。
面对巧合,引发我们的好奇心,从而去一探究竟,最后诱发洞察力。不把巧合当巧合,保持我们的好奇心,就是洞察力的开始。
第三点,矛盾。
矛盾会诱发洞察力的原因在于不符合常理事件的发生,它们与我们既有认知不符合,会引发我们的洞察力。约有2/3因矛盾而生的洞察力,是源自深度怀疑,矛盾是推动我们思考的基石。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太多觉得习以为常的事情,其实就是缺乏好奇心的表现;当出现矛盾的时候,也觉得很正常,就是这种看似正常的想法,阻碍了我们去进一步思考。
比如,我们都很熟悉的矛和盾的典故,我们通常会说:这个故事给我们讲的道理是说我们说话表达的时候不能自相矛盾。
那我们再去深思一下,这个人既想要卖自己的矛,又想卖自己的盾,故事中这个人的说法引发了自相矛盾的话,那我们又需要怎么说才能达到目标呢?
第四点,创造性的绝境。紧急情况时,常常能爆发出自己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