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千禧一代”的职场报告相当引人关注,《哈佛商业评论》发布最新研究报告显示“美国约50%的‘千禧一代’1982-2000年出生)因心理原因辞职”。这一结论也受到了国内“千禧一代”的职场人的广泛认同。全球范围内千禧一代的职场问题各式各样,在中国,频繁跳槽成为人们最为诟病的一点,尤其是针对“90后”,“不开心就辞职”“需要哄着才能工作”等形容常常与“90后”的职场人士挂上钩,那么“90后”在职场中的真实样子是什么?频繁跳槽是对是错?记者采访了身处不同行业的“90后”职场人士,希望能从他们身上探究一部分“90后”职场人频繁跳槽的成因。
“不爽辞”背后的焦虑
俗话说“金九银十”,10月刚过,全国各地的人才市场刚刚经历过一次人才招聘高峰期,除了应届大学毕业生,这次招聘高峰的主力军还有选择跳槽的社会职场人士,小李就是其中一员,他前前后后面试几次,在面试时,小李被问到最多的就是要求他解释一下简历上频繁更换工作的问题。
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小李更换了4份工作,短则不到一个月,长则也就刚超过半年。像小李这样频繁换工作的情况在年轻一代的职场人中并不少见。“90后”也被称作“千禧一代”,与曾经捧着铁饭碗一个单位过一辈子的长辈不同,职场中的“90后”一份工作持续的时间越来越短,频繁跳槽的现象不在少数。
小李属于“北漂”一族,他向记者讲述了他之前辞掉的3份工作,“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杂志社做编辑,公司在业内也是有名气的,但是后来调整公司结构,整个部门就被变相裁掉了,要么转岗,要么辞职,我不接受转岗只能辞职。第二份和第三份工作都是做了没几个月就辞了,公司氛围十分糟糕,企业文化逼迫员工疯狂加班,同事之间内斗不断,手头的工作也被从各方面限制,我觉得这不是我想要的工作,当然,工资也并不高,我记得我离职后没多久有一家公司就裁员了,现在似乎已经倒闭了。”谈及这几个短暂的工作经历时小李表示十分不爽,他分析自己的状态是“恶性循环”,“没有工作的时候十分焦虑,找工作的时候很容易被焦虑逼得不仔细甄别工作机会,后果就是进入一家不合适的公司,做着不想做的事情,导致整个人更加痛苦,在难以忍受的时候辞职,接着更加焦虑……”
在职场中提起“90后”,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词就是“不爽辞”,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任性、自我是他们的代名词,然而事实上对于“90后”自己来说,工作中付出的努力、待业时的焦虑一点也不比别人少。牛勇(化名)是一名建筑师,几年前他在国内一座二线城市工作,直到女儿出生,为了更好地照顾家庭,牛勇辞去了建筑师的工作,回到北方老家,开始了他频繁地换工作经历。牛勇告诉记者:“老家几乎没有对建筑师的需求,其他的工作我几乎都做过,做销售,卖车、卖水果,还在超市搬水果,其实我心里是想继续做建筑行业的工作,但是因为家庭原因必须留在老家,做着不喜欢的工作,薪资也不能达到心理期望,所以每一份工作都让我内心纠结,辞职也不是解脱,没有工作的时候我觉得更加焦虑。”大部分“90后”已经到了适婚年龄,肩膀上又多了一份家庭的责任,换工作的空窗期焦虑感尤其明显。
除了因为各种问题主动辞职的,还有不少“90后”面对的是“被动辞职”,就像小李曾经就职的第一家公司一样,裁员、公司倒闭都给进入职场没几年的“90后”敲了警钟。王小姐此前在一家互联网媒体公司上班,在一个普通的周一,员工们按时走进公司,跟平常一样,老板召集大家召开每周例会,但这次没有布置工作,而是宣布一个让人震惊的消息——公司停止所有业务,全体员工就地解散。“虽然之前有一点预感,但没想到老板会以这么干脆果断的方式告诉大家。”王小姐和公司几十名员工,多数是“90后”,一下子就失去了工作。互联网公司在近几年风头正盛,跟随在几家巨头之后的是无数的中、小甚至微型创业公司,在商业探索的道路上免不了失败,随着项目的失败、资金链断裂等各种原因出现,公司解散、倒闭也就不那么让人意外了。
做好职业规划让跳槽不盲目
每逢人才招聘高峰期,各大招聘网站都会根据数据调查做出相应的人才市场数据分析和报告,今年也不例外,从这些数据中我们也能看出目前的人才市场方面大概趋势如何。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与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2019年二季度《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报告》中说明,从CIER(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指数)来看,2019年第二季度为1.89,比一季度上升0.21,与去年同期1.88基本持平,就业市场保持稳定。而年轻人的每份工作平均在职时间却在不断缩短,从领英2018年发布的《2018年中国人才招聘趋势报告》中能看出,中国职场人的平均在职时间从2014-2015年的34个月,缩短到2017-2018年的22个月。
在职时长的缩短直观体现就是跳槽的频率变高,但是对于频繁跳槽这种现象,职场中的“90后”各有各的看法,迫于焦虑陷入恶性循环的大有人在,单纯因为更高的薪资跳槽的也不在少数,当然也不乏具有明确目标,做好未来职场规划的“90后”,他们的跳槽是经过认真筛选的。
陈婕(化名)曾经在某玩具公司担任经理级别的职务,从2018年下半年,她也经历了一段频繁跳槽的事业变动期,她先从工作了7年的公司离职,后又进入了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的内容是共享玩具,公司倒闭后又进入一家针对新零售领域的公司,也与她之前从事的玩具类零售商贸行业有关,目前则跳槽到了一家在电商领域排名靠前的广告公司。陈婕向记者分析了自己的职业规划:“我希望我的下一份工作不仅仅是工资提升了多少,而是我的能力能得到多少提升。现在很多行业都在变化,受到新零售、新媒体等等的冲击,工作的方式和内容也变了,我觉得这是个趋势,所以我在跳槽的时候会考虑这些,新工作能不能让我接触行业前端的理念和玩法,让我把这些据为己用,成为我在行业里立足的保障。”谈起未来的发展,陈婕思路很清晰,她为自己制定了未来几年的规划,包括获得什么职位、下一家公司是什么样的等等,陈婕坦言,做出这样的规划承担了很大的压力,“将近30岁的单身女性,这几年就是我放手一搏的黄金时期了,如果能在这个阶段更进一步,事业有所建树,以后就会好很多。”
如果没有清晰的职业规划,而只是盲目的跳槽,则很容易陷入坏工作一个接一个的恶性循环中。有句俗话叫“跳槽穷半年,转行穷三年”,跳槽带来的压力不仅有心理上的,更有经济上的。离职期与入职期之间还有空窗期,前后加一起差不多半年的时间收入锐减,生活质量必然受到影响,而盲目跳槽带来的危害更甚。在人力资源行业从业多年的齐女士深有感触:“我面试过很多人,有的人跳槽频繁,但是面对问题还表现得像个刚工作的大学生,没有一点长进,白白浪费了那么多时间精力,自己一点东西没有学到,如果一直这么下去,恐怕职场的路就被自己封死了。”同样,盲目的频繁跳槽也给公司带来了危害,齐女士告诉记者:“公司培训新人都要付出很大的人力、物力,培养的周期也不短,好不容易培养起来了人却走了,又要招人重来一遍,也是一种对资源的浪费。”
跳槽并非最终目的提升技能才能“越跳越高”
小李在投简历的同时也决定给自己报一个补习班,趁着空窗期充实自己,“这样再换工作能有更多主动权吧,能力上去了就会好很多。而且我再换工作目标很明确,会更看重公司氛围。”谈到自己连续辞了3份工作,家中长辈对他虽然支持,但是也曾劝说过不可以太任性,小李有些委屈,他认为确实有相当一部分公司的企业文化十分糟糕,不适合做事,自己尽早离开是及时止损,并非任性。“最早的一批“90后”马上就30岁了,职场会成为“90后”的舞台,我觉得那些落后的、过时的、效率低下的企业文化应该改改了,很多年轻人在职场其实只是想要认真做事,做出一番事业来,大家更喜欢高效率、简单明了的办公环境。”
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每个职场人的工作节奏也在随之改变,跳槽的频率变高是一个趋势,而并非一件坏事,重点在于如何越跳越高。2019年3月,领英发布的最新《2019人才趋势报告》中,根据数据调研结果,企业遴选人才越来越注重“软技能”。如果说做好本职工作是“硬技能”的话,拓展创造力、协作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等一众技能就叫做软技能。多元是未来人才发展的核心方向,也是企业喜爱的人才类型。
在对诸多“90后”职场人的采访中,陈婕向记者提到了一个词“斜杠青年”,指不满足“单一职业”的生活方式,拥有多重身份和多元生活的人群。事实上,越来越多的“90后”已经加入了“斜杠青年”的队伍,他们果断、勇敢,敢于追求梦想,也愿意在梦想和现实中积极寻找平衡点,在许多新兴行业的创业大军中,都能看到“90后”的身影,他们思想新颖,能够及时找到市场痛点,敢拼敢闯,不论是就业还是创业,“90后”都打出了属于自己的招牌。还有更多的人选择了“第二职业”,除了朝九晚五的正常工作时间,业余时间里他们是代驾司机、网课老师、外包设计师、自由撰稿人等等,其中有的是兴趣使然,有的是为了缓解生活压力。
“80后”曾经被人们称为“垮掉的一代”,如今已然成为了中国职场的中流砥柱,而被贴了“自我”“任性”等标签的“90后”如今也在用自己的行动改变着人们的固有印象,逐渐在职场中获得了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采访后记
同为一名“90后”职场人,记者对被采访者的一些经历感同身受,也更能感受到做好职业规划对于未来的人生路有多大的影响,尤其是“90后”职场人正处于社会职场的初入人群,想明白自己要做什么、未来希望能达到什么成就十分重要。
在深入了解“90后”职场人频繁跳槽背后的原因后,一个更鲜活、真实的“90后”群像已经显现——成长于科技快速发展、社会变化日新月异的时代,“90后”更能适应如今快节奏且变化繁多的职场工作。对于工作、生活,他们有自己的坚持,一方面因为成长环境的不同,“90后”更希望从工作中汲取快乐,获得成就感,他们宁可辞职也不愿向不合理的现象低头。另一方面,他们也有着强烈的欲望,希望能靠自己的努力在工作上有所建树,在采访过程中,有人说了这么一句话:“极度渴望成功,愿付非凡代价。”这句话用来形容那些在职场拼搏的“90后”尤为适用。我们有信心相信,“90后”们将会在自己的领域发挥所长,成为行业的后起之秀,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