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4年,汉灵帝嘉平三年,乱世将至。
20岁的曹操刚刚被举为孝廉,在前往京都洛阳任职的道路上,这位年轻人踌躇满志、意气风发,完全没有想到生存与命运的风暴就要降临。
在此之后的数十年,曹操一直处于风暴的中心,从能臣到奸雄,从洛阳北部尉到大汉丞相,从名满天下的能吏到名谤天下的“汉贼”,曹操走过了精彩而又艰难的人生历程。
曹操的内心充满恐惧,也极度孤独。
“吾梦中好杀人。”
究竟是被人攻击、迫害、挤兑到什么程度,才会想出这样奇葩的自保方式。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究竟是被人怀疑、毁谤、诋毁到何种程度,才会发布公文昭告天下,亲自为自己辩白,何况根本就没有几个人相信。
一个人的性格的形成,往往与他所生长的环境及其经历息息相关。
让时光退回到公元155年,夏,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曹府,随着一声嘹亮的啼哭,曹阿瞒来到了这个世界,而且命中注定要改变这个世界。
“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
寥寥数语,道出了少年曹操的性格特征。
“机警”,“有权术”,意味着曹操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孩子,而“任侠放荡”,“世人未之奇也”,可见少年曹操的风评并不好。
而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才会生长出这样的性格特征以及获得如此的评价呢?
答案是危险与鄙视。
曹操虽然出身官宦,但是家族地位却并不高,祖父曹腾是宦官的事实让他从小饱受士大夫家庭的歧视与侮辱,这一点,在后来陈琳为袁绍所作的讨曹檄文中可见一斑:“司空曹操:祖父中常侍腾,与左悺、徐璜并作妖孽,饕餮放横,伤化虐民;父嵩,乞匄携养,因赃假位,舆金辇璧,输货权门,窃盗鼎司,倾覆重器。操赘阉遗丑,本无懿德,犭票狡锋协,好乱乐祸。”
曹操的祖父曹腾是宦官,父亲曹嵩的太尉官职也是花了一亿钱买来,陈琳的檄文可谓是骂准了曹操的痛处。
然而即便陈琳痛骂了曹操一家三代,却依然受到了曹操的厚待,袁绍兵败后,在曹操手下,陈琳先是担任了司空祭酒,后又徙为丞相门下督,终其一生,未曾遭受丝毫迫害与清算。
曹操为何要厚待陈琳,答案很简单,因为他爱才。
曹操欣赏所有真正优秀的人才,即便对方是自己的敌人。
对于自己一生的宿敌刘备,曹操作出了如下的评价:
“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尔。”
“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
“夫刘备,人杰也。”
而对关羽,曹操更是赞赏不已:
“事君不忘其本,关羽,天下义士也。”
为了成全关羽的忠义,曹操甚至阻止了手下对他的追杀:
“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关羽有着曹操心目中的理想人格,曹操欣赏关羽,甚至一度想要笼络关羽,为己所用,然而,经过一番努力和试探之后,曹操终究还是失败了。
关羽,天下义士,有着曹操最珍视的品质——忠诚。
而曹操的一生,却充满背叛。
曹操出征徐州,为父报仇,坐镇后方的陈宫、张邈公然反叛,奉吕布为主。
曹操对刘备一心笼络,不想刘备绝非池中之物,抓住机会袭杀车胄,夺取了徐州。
更不用提官渡之战期间,许都朝廷大臣中有多少人写信给袁绍,希求曹操失败之后能够自保,而曹操除了将信烧掉之外,并没有一句怨言:“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乎!”
而在曹操执政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残酷而又生死攸关的政变就更不用提了。
唯一的例外是于禁,于禁晚节不保,先后投降关羽、孙权,连大气的曹操都无法释怀:“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
我想,曹操一定由衷地羡慕他的对手刘备。
这是一个我想灭却灭不掉的人。
这也是一个我想要做却做不到的人。
他比我要幸运。
理想主义、孤独、恐惧、背叛,所有的这一切元素交织在一起,造就了复杂的曹操。
曹操诗词的慷慨大气与他在战争中屠城的残暴,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让人感到一丝诡异的“人格分裂”。
写出“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等忧国忧民诗句的是他。
征陶谦,“所过多所残戮”的也是他。
曹操人格疑似“分裂”,其境遇也更是分裂。
他想做能臣,却最终成了奸雄;他的理想是“汉征西将军曹侯”,却最终成了魏武王。
我想曹操临死之前,想到世人对他的诸多评价时,一定会记起年轻时候的那两个人。
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子将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当然也想过要做能臣,但是他不能成功。
年轻时,在躁动的青春期,曹操也曾是一个热血青年。
他棒打权贵,世人共称。
他上书切谏,终不受用。
乱世将至,而他在数次争取之后,终于认输:“太祖知不可匡正,遂不复献言。”
然而他并没有放弃,董卓作乱,他积极响应,却又不免再次失望——
卓兵强,绍等莫敢先进。太祖曰:“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向使董卓闻山东兵起,倚王室之重,据二周之险,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今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遂引兵西,将据成皋。邈遣将卫兹分兵随太祖。到荥阳汴水,遇卓将徐荣,与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太祖为流矢所中,所乘马被创,从弟洪以马与太祖,得夜遁去。荣见太祖所将兵少,力战尽日,谓酸枣未易攻也,亦引兵还。
太祖到酸枣,诸军兵十馀万,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太祖责让之,因为谋曰:“诸君听吾计,使勃海引河内之众临孟津,酸枣诸将守成皋,据敖仓,塞轘辕、太谷,全制其险;使袁将军率南阳之军军丹、析,入武关,以震三辅:皆高垒深壁,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邈等不能用。
好吧,你们无耻,你们狠毒,你们自私,那我就比你们更狠毒,更自私。
于是有了那句凄怆之语:“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汉征西将军曹侯彻底死去,活下来的是奸雄曹操。
然而,曹操心中的那股英雄气却从来都没有泯灭。
于是才有了与刘备的惺惺相惜。
才有了对关羽的厚爱与成全。
才有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慨叹。
才有了远出塞外,奇袭白狼山的北征乌丸。
建安二十三年,白发苍苍的曹操与刘备最后一次相逢于汉中战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威震华夏。
建安二十五年,权击斩羽,传首于许都。
年迈的魏王最后一次看到关羽:
“君侯别来无恙。”
数月后,魏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
有人说,曹操,或者曹孙刘这一批人,是第一帝国(秦汉)最后的士。
我想,这是一个足够中肯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