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始于】2023年12月03日
【日精进打卡第188/217天】2024年12月22日
【今日读书】
航拍中国 吉林
吉林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中部,地势东高西低。长白山坐镇东南,鸭绿江、图们江勾勒出它的轮廓,松花江蜿蜒西行,灌溉出沃野千里。
我们的空中旅程,从吉林省平均海拔最高的地方开始,远观东北亚的一张名片,登上山顶造访天池;到靖宇探索龙湾的奥秘;最后和森林的守护者们一起,在林海之上遨游。
/长白山/
长白山,吉林的地理坐标。
顶盖白雪的长白山,才是人们印象中它应有的样子。年平均气温零下7.3°C,从10月到次年6月都有积雪。当我们从阳光地带飞入云下,雪花突然从眼前掠过。
这是一座休眠中的火山。277万年间,冰川与岩浆切割出长白山现在的山形。它发源出松花江,注入黑龙江,勾勒出白山黑水。
绵延万顷的林海与大小兴安岭合围起东北平原,冬日的千里冰封,将人们对北国风光的所有意象写实。
2691米,长白山的高度足以让人远观,但来到这里的人,不会仅仅满足于凝望。
登顶长白山的路途,会经过3种植被带。海拔1700米之下是针阔叶混交林,1700至2100米是高山岳桦林,2100米之上是山地苔原带。
夏天,充沛的降水让山顶绿意盎然。秋冬季,绿色褪去,裸露出红褐色的熔岩地表。
火山锥越往上,地势抬升越快,路面越陡峭。10.2公里,129个弯。火山就在脚下,火山口就在头顶,天池就在前方。
/天池/
1000年前的一次巨大喷发后,火山口塌陷,降水和地下涌泉汇聚成了今天的天池。
这是中国最大的火山口湖,湖面面积9.82平方公里,一眼看得到边。但它一眼看不到底,平均水深204米,最深处373米,天池是世界上最深的高山湖泊。
20亿吨水,被山体捧在2189米的高空。极其纯净的水质,导致水中含氧量低,同时,周围岩石裸露、植被稀少,天池不具备鱼类生存的条件。
如此晶莹透彻的湖面,并非天池的常态,更多的时候,它以另一番神态示人。
12月,天池勃然变色,进入长达7个月的封冻期,冰魂雪魄才是它最常见的面貌。风卷起雪末流云,弥漫在火山口间。从5000米的高空看过去,甚至有些摄人心魄。
长白山最近的一次小规模喷发在300年前,地壳岩浆如今在水下休眠。冬季,热量随着温泉上涌,湖面无法完全冰封。
从长白山出发,向西来到靖宇县,它是以抗联英雄杨靖宇将军命名的。尽管直线距离超过100公里,长白山在这里仍旧施展着它的魔力。
/四海龙湾/
这座近似正圆的湖泊叫四海龙湾。地下水与上升的岩浆相遇,迅速沸腾,引起一连串剧烈的爆炸,在地面炸出一个大坑,之后蓄水成湖。
在四海龙湾周围,分布着160多个大大小小的火山锥体,它们组成了中国密度最高的火山群——龙岗火山群。
/大龙湾/
在龙湾湖底厚厚的沉积物里,埋藏着远古气候变化的痕迹。也许再过不久,龙湾就会与我们分享远古世界的更多秘密。
/敦化市/
继续向北飞行,一场特殊的消防演习正在上演。
吊桶式消防直升机是演习的主角,这个看上去不大的吊桶,可以在4秒内洒下1.6吨水,制造一道彩虹只是它的副业。
直升机是最灵活的消防设备,可以有效地把火情消除在萌芽阶段。而想要第一时间发现火情,依赖着很多人的默默付出。
/03号瞭望塔/
这是长白山脚下的洞三(03)号瞭望塔,像这样的瞭望塔,在长白山周围有15座。
/09号瞭望塔/
这是洞勾(09)号瞭望塔,无论你在什么时间看到我们的节目,都有护林员坚守在这里。与他们做伴的,只有长白山无边的林海。
我们飞过的每片森林,都写满巡林员的脚印。长白山森林平安无事的59年,是他们的21549天。无数人用青春呵护的宝藏,就在我们眼前。
看见远处的长白山了吗?它就在那里。它曾被奉为神山,它曾被视作资源,而从现在开始,它最自然的一面将被我们越来越多地发现。
这趟旅程沿着中朝边境飞行,在树下和枝头收获森林的馈赠;加入朝鲜族的节日庆典,与天空亲近;与一种远道而来的鱼打个招呼,和飞向南方的大雁道声再会。
/抚松县/
长白山西麓,生长着吉林最有名的特产,但要看到它,需要穿越重重阻隔。高空的云,低空的雾,然后,还有超过80%覆盖率的森林。
就是在这个纬度,就是在这个坡度上,就是这样的树木密度导致的光照度下,人参深埋于此。
地面上显眼的红色是人参的浆果,我们最常食用的是埋于地下的根茎。野山参早已可遇不可求,这些都是人们种植的林下参。
春秋播种,十余年后收获。这是人与人参的约定,也是人与山林的约定。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延边是中国唯一的朝鲜族自治州。生活在寒冷地带的朝鲜族,却有着热烈的表达方式:庆祝丰收的农乐舞,花天锦地的婚礼,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辣白菜和打糕。
朝鲜族妇女擅长把原本在庭院里的休闲活动发展成竞技,比如跳跳板和荡秋千。不借助外力,比谁荡得更高。
后来,竞技又回归娱乐,传统的玩具被放大、升高许多倍。在420米高空的悬崖边,体验云上秋千。在这里,入乡随俗,可能需要多一点勇气。
/和龙市/
这是晒鱼的架子,晒的是明太鱼,它是朝鲜族喜爱的美食。明太鱼又叫黄线狭鳕,不远万里,从太平洋最北端而来。
世界上最大的明太鱼加工产业就在延边,韩国80%的明太鱼都来自这里。延边临近日本海,洋流让冬季的气温徘徊在0℃左右。反复的冻结与解冻,能让明太鱼干有最好的口感。
/珲春敬信湿地/
继续往东飞行,在空中遇见一队旅客。每到秋季,大雁会从遥远的西伯利亚动身,来到珲春稍作休整。之后,继续向南迁徙。
家庭是大雁迁徙的最小队伍,即便是落单的大雁,也会被新家庭接纳,继续迁徙的旅程。一个又一个小小的家庭,组成了我们眼前庞大的队伍。
它们一次又一次飞越这片大地,每当人们抬头仰望,故乡和远方的模样都变得清晰。北雁南归,是永恒不变的约定,回家的路就在前方。
吉林省的西北部有着与众不同的气质,和我们一起寻找古松辽湖的遗迹,加入一场特殊的收割;去往湿地密布的白城,见见刚出生的小丹顶鹤;最后在芦苇荡漾的莫莫格,听白鹤讲从前的故事。
大约200万年前,一个浩如汪洋的湖泊,在这片土地上逐渐形成。古松辽湖,它的面积是现在中国最大湖泊青海湖的10倍。
随着地质运动,大地隆起,湖水散去。在距今20000年前,古松辽湖彻底消失,残留下一片片泥林、湖泡、沼泽和湿地。
吉林的西北部,大气降水远少于蒸发,同时水中盐碱含量高,无法饮用灌溉。然而,人类总能在恶劣的环境夹缝中创造生机。
/白城市/
在白城,太阳将它的热情播撒在葵花身上。向日葵抗旱、耐盐碱,大风有利于它们自然授粉,结出果实。
向日葵可食用、可油用、可观赏,最重要的是,可以在这片挑剔的土地上盛大绽放。
往南飞入科尔沁草原,在这里,风吹草低看不见牛羊,取而代之的是入秋前的牧草收割。先切割,同时聚拢,然后收集打捆。
科尔沁曾经是草原民族的天然牧场,因为过度放牧,一度变成了中国四大沙地之首。
30年前,人们开始了退牧还草的生态工程。今天,牧草集中收割制成饲料,可以喂饱更多的牛羊。
/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往南飞行,6月,向海湿地迎来了一群刚出生的小丹顶鹤。
成群的小丹顶鹤在野外是无法见到的,这是向海保护区人工繁育的丹顶鹤。它们正跟着它们的“爸爸”认识野外世界,繁育员用哨声提醒小鹤不要掉队。
对于小鹤们来说,低矮的灌木丛也能成为巨大的挑战。看来有一位小朋友还没有玩够,不过现在还是要乖乖回家才行。
直到今天,人类仍在和动物建立新的关系。
这是一座大雁牧场,人工养殖的大雁正在进行餐前运动,牧雁犬是负责任的健身教练。
大雁们准备饱餐一顿,牧雁犬还在忙着安全巡逻,具体在防范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在牧场外偶遇了一只狐狸,它看上去有些心虚。
从高空俯瞰向海湿地,干涸留下的疤痕仍依稀可见。
1998年,洪水带来的泥沙淤塞了流入湿地的河流,断水的向海湿地一度萎缩到了原本的1/10。人们从各处引水注入向海,才让它渐渐恢复了活力。
/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距离向海不远的莫莫格湿地,也有着类似的遭遇。被称作“白鹤之乡”的莫莫格,曾经好多年没有见到白鹤的身影,而现在全世界95%的白鹤都会在这里停留。
今年出生的小白鹤还没有褪去黄色的羽毛,这是它第一次来到莫莫格。古松辽湖的诞生与消失,这片湿地曾经的洪水与干涸,这里的故事在白鹤的记忆中代代相传。
这趟旅程往返于吉林省的过去和现在,飞抵一座旧桥,看铁路如何改变城市的命运;造访长春市,寻找它的变与不变;在四平遇见一座机车库,感受它封存的旧日气息;最后来到大安,和过去的岁月叙叙旧。
/德惠市/
松辽平原上,京哈高铁飞速掠过松花江。离它不远,一座旧桥凝视着江水。1903年,中东铁路全线通车。从哈尔滨南下至旅顺的路段,这座桥是必经之地。
今天,旧桥早已废弃,铁轨被拆除。为了防止意外,人们切断了桥身与两岸的连接。松花江上,它安静伫立,继续见证着这片土地的强大与不屈。
/长春市/
沿着铁路进入长春,城市里的地面上也有两条轨道。54路有轨电车,穿越市中心,途经16站,60年前它曾经长这样。
3辆复古版的电车,现在是长春的网红。它曾经是长春6条有轨电车线路中的一条,那时叫4号线。
后来别的线路消失了,身旁的同行者多了,窗外的风景也变了。但是,轮下的青草依然,头顶的树冠依然,它的使命和轨迹也依然。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的前身之一东北人民大学,是新中国成立后由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眼前的这栋建筑,是吉林大学朝阳校区教学楼。
把视角升高、拉远,才能看清它的历史。这里曾经是规划中的伪满皇宫,参考了北京的紫禁城。以新民大街为中轴线,最南端是广场,教学楼所在的位置就是主殿,最北是御花园。
这座皇宫当然没有建成,它仅仅打了个地基。1954年,这里建起了东北地质学院,它的首任院长是李四光。
从那以后,这栋楼被人们称为地质宫。它的使命灿然—新,科研的梦想在这里逐一实现。
清晨,低垂的云雾笼罩在城市上空。对于不靠山也不临水的长春市区来说,这一刻的朦胧非常罕见,但这座北国春城,作为新中国工业脊梁的辉煌历史,却分外清晰。
汽车是长春的名片。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选址在长春建设第一汽车制造厂。肩负重任的一汽,被人们称为汽车业的共和国长子。
/第一汽车制造厂/
1956年7月14日,在人们的欢呼簇拥中,第一批12辆解放牌汽车,沿着这条林荫道,缓缓地驶出一汽大门。就是在这里,新中国的汽车工业迈出了第一步。
60多年间,汽车工业从一个梦想长成了栋梁。现在,像这样的解放汽车,一天就能生产1500辆。哪里正在建设,哪里需要运力,哪里就有它们。
现在,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这里的每一辆汽车,都即将去改善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的生活。
在中国,还有很多和长春一样的城市,用雄厚的工业,沉默而有力地撑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农安汽车试验场/
飞得足够高,才能看见这座巨大设施的全貌。
这是一座汽车试验场,96万平方米的范围里,整合了各种耐久测试路段,可以全面考核汽车的可靠性。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不太舒服,且枯燥。
不过高速测试是个例外,4公里长的椭圆形跑道上,时速最快可以达到200公里。两端的弯道向内倾斜,借助向心力,几乎不用转动方向盘,就能从容地转弯。
即便是重型卡车这样的大家伙,也能在这里体验飞檐走壁的刺激。
/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
净月潭曾经是长春市民的饮用水源地,后来人们开始种植森林,这里一度成为亚洲最大的人工林场。
俯瞰,如同进入梦幻的油画世界。植树人的巧思,赋予秋天最令人遐想的呈现方式。
/四平市/
向南来到四平,100年前,中东铁路就是从这里离开吉林。
这座扇行机车库,建成于1925年。扇形的中心是圆形的转盘,蒸汽机车调转方向、出入车库都要靠它帮忙。
在过去的一个百年里,铁路改变了整个东北的历史朝向,也记录下无数光荣时刻。
/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公司-退役机车封存基地/
前方即将到达的是本次旅程的终点站,在远离铁路干线的大安,封存着300多台退役机车。
年轻时翻山越岭的它们,缓缓停了下来,肩并着肩,分享着走南闯北的故事。
尽管还保持着整装待发的模样,它们再也不会轰鸣着向前。奔向远方的工作,就交给年轻的后辈去完成吧。
一旁的78台蒸汽机车,原本分散在东北各地,这些“50后”终于聚在了一起。车头鲜红的绶带,写着它们各自的故事。
也许你并非生在它们的年代,也许它们从未到达你的家乡,但你的记忆中,一定有它们的身影。
刚打完解放战争,就冒着枪林弹雨奔赴遥远的战场;大地还在颤抖,就把救援物资送进唐山。从抗洪前线,到西北的茫茫戈壁,都回荡着它们的声音。
蒸汽滚滚的时代不会被轻易忘记,沸腾的心从未冷却。
/中车集团长春轨道客车厂/
还记得我们刚刚提到的年轻后辈们吗?这是中车长客,这里专门生产轨道客车。
这是最新型的“复兴”号CR400BF动车组。“复兴号”,是中国标准动车组的统一命名,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而CR400系列是“复兴号”中最快的型号,运营时速达到350公里。因为身上金色的花纹,人们给它起了个昵称,叫“金凤凰”。
接下来的旅程从一场大雪开始,在长春遇见东北城市下雪后的头等大事;向东飞行,在雪村感受水墨画的意境;来到长白山,在古老和新潮的运动中,寻找同样的速度与激情;最后来到查干湖,冬捕的队伍已在此等候多时。
/长春市/
一场大雪席卷长春。整个冬季,这种规模的降雪有可能超过30天。清雪车以雪为令,上路开工。
这是一种特意为高纬度降雪城市设计的机械,通过高速旋转的滚刷,清雪车将积雪抛向下一个车道。梯形排列前进,积雪被传递到右侧路旁。
清雪车很慢,时速20公里,但只有跟在它们身后,才能避免人在囧途。大雪不停,1400多台清雪设备也昼夜不停。晚高峰,城市交通井然有序。
/松岭雪村/
离开城市,来到松岭雪村。经过雪的白描,村庄有了水墨画的韵味,于是这里也被叫做“水墨松岭”。
大雪覆盖农田,黑土地开始休养生息。在发展旅游业前,这里的村民每年都有一个漫长的农闲时节。
耕牛虽然不用耕地了,但却需要载客,牛扒犁成了大雪封山后最好的交通工具。载上远道而来的客人,一边爬山,一边赏雪。
亲近雪的旅程结束,直接从雪里爬上列车,继续前行。
/长白山/
二月,冰雪仍然覆盖着长白森林。春天的脚步离得还很远,但热情已经开始躁动。
拉力赛车的拉力,是英文Rally的音译,意思是集合。来自全国各地的拉力赛车手,集合在长白山,享受冰雪赛车的乐趣。
副驾驶座位上,坐着经验丰富的领航员,随时告诉赛车手往哪儿开、开多快。
赛车想要取得好成绩,不光要开得快,也要能灵活地转弯。换上更窄的轮胎,可以在雪地上轧出凹槽,像雪橇一样增加转弯时的摩擦力,这和在柏油路上赛车恰恰相反。
滑雪是一项古老的运动,有着超过4000年的历史。在漫长的时光里,人们发挥想象力,不断地开创新玩法。
把滑雪和杂技相结合,自由式滑雪也许是最惊险刺激的雪上项目。《航拍中国》提醒您:追求惊险刺激,可别忘了安全第一。
/查干湖/
离开长白山,飞往吉林西北部,冰湖上跑着冬捕的马车。这是此次冬捕的带头大哥,人称“鱼把头”。他要在茫茫冰面上,找准鱼多的地方凿冰下网。
为了走网,一片捕鱼区得凿百十个洞。冰下的渔网长达千米,拖鱼带水异常沉重,靠人力肯定没戏,马夫恐怕是冬捕里最惬意的工种。
一次捕捞耗费八九个小时,但经验和技术让渔民们收获颇丰。在一旁想跟大鱼合影的观众,似乎比渔民还要兴奋。
破冰捕鱼在查干湖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如今它成为了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远远望去,这真不能确定鱼够不够分。
这趟旅程见证一条大江的成长,从冰瀑出发,在头道松花江的秋色中拐几道弯;沿江而下,遇见一座印在人民币上的水电站;在收获的时节来到榆树;最后飞往前郭灌区,在松花江两岸寻找家的味道。
/天池瀑布/
气温零下20°℃,顺天池而出的流水在雪下穿行,在冰下坠落,这里是松花江的源头。
6月,白腰雨燕的叫声划破了已经封冻7个月的山顶湖泊,天池迎来了开冰。湖水温度上升,1米多厚的冰开始出现裂纹,逐渐变薄、破碎、融化,整个过程持续3至5天。
每年长白山顶只有3个月不被冰雪覆盖,随着开冰,天池瀑布水量增加,生命和流水抓紧时间绽放活力。几乎所有大河的正源都是这样,无关规模,在乎隽永。
/头道松花江/
同样发源于长白山的头道松花江,是松花江在上游的重要支流。离开长白山前,江水和铁路依山势蜿蜒,频繁交错。
一天4次,通化开往白河的快速列车,穿梭于五花山色之中,缓缓地拐出了几道弯。黄家崴子村只有110户村民,为了他们列车会在此停留1分钟,但向北而去的江水片刻不停。
/丰满水电站/
这曾经是亚洲最大的水电站——丰满水电站。1955年版第二套人民币的伍角纸币上,印的就是丰满水电站。
2019年,老坝停止运行并被爆破。作为遗址,它们被部分保留在松花江的左右两岸。
/榆树市/
沿着松花江继续向北飞行,来到榆树市。
这里每年产出近70亿斤粮食,是全国产粮最多的县级市。全国产粮十强县,有一多半都在吉林。充足的粮食产量,为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玉米在明朝从多个渠道传入中国。苞米、苞谷、玉麦、棒子,都是玉米在不同地方的名字。在你的家乡话里,它叫什么呢?
/松花江/
我们眼前的松花江,流经吉林、辽宁、黑龙江和内蒙古。在它的臂弯中,生活着5000多万人。
/前郭灌区/
1951年,松花江水被水坝挽留,顺着人工开凿的灌渠,流向前郭灌区。
通水的灌渠在夕阳下闪闪发亮,那年秋天,稻花的芬芳飘荡在松花江两岸,打破了东北只能种出玉米的断言。
夏天,这里是绿色的千里沃野;秋风吹来,稻田变得金黄。松花江两岸的风景日新月异,家的味道不曾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