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总要逼自己一把:写论文的那些事

不逼自己一把,永远不知道,一万多字的小论文是一天可以写成的。

(当然,前期已经有了足够多的积累。)

虽说写论文是个慢工夫,怎奈思绪良久的题目写着写着便无从下笔。临近截稿日期,倒计时三天又推翻旧思路,甚至于重新换题目……直到倒计时一天,又重新换题,卡在最后一分钟,顺利检查上交。

不得不说,对于论文写作来说,一个合适的题目是极度重要的。它是你此次写作的起点,也将决定你的行文思路。其重要性堪比汽车的发动机。

对于这个小论文,半个月之前便着手继续走比较的路子,但上篇论文的写作经验告诉我:比较不易,能避则避。比较需要角度,而角度越多牵扯的面越广,越容易被抓住漏洞。上篇论文,有的老师直接抓住了框架上的漏洞,说为什么不比较什么什么角度……老师所说的那些我之前也考虑过,但是为了论文的整体性和连贯性,那些边边角角、相关度弱的东西便都删掉了,但是删掉的东西也是挺有价值的东西,若写成另一个论文,必定也很出彩。可是在比较的逻辑下,那些独属于某一方的个性有时候只能被舍弃。

继续尝试比较后,很快发现又陷入了自身的逻辑怪圈。写论文最怕自己提出观点后话不能说圆。从本科阶段起,老师们便说,要“自圆其说”,这也是一篇完整度较高的论文必备的因素。但比较思路下,我总是无法把话说圆,好像怎么说,都是“相对而言”。

思维屡屡碰壁后,我还是放弃了比较的思路。此时已经临截稿日期两天,也就是昨天(现在已经是前前天)下午,推翻了所有思路,令立新题目、新思路,而今天(现在已经是昨天)早起后,深知已到最后一天的我,第一件事便是打开电脑着手写作,看着新定的框架,又觉得切口太小,随后,脑海中迸发了新思路……

新思路的写作异乎寻常的顺利,列好大纲,一步步查资料充实内容。不成想,一天下来竟也有1.4万字,晚上十一点多,补上了摘要、引言与结语,赶在零点之前,匆匆上交,好在幸运地赶上了最后一刻。

其实今天顺利的题目, 并不是全新的,这个题目其实从去年暑假便开始着手写了一些。当时成稿一万字,上交一个论坛后,有老师点评太过分散,“抓不住中心”。一年之后,重新阅读去年的文章,发现真是漏洞百出。表面虽然连贯,但论述很浅,且逻辑性并不是那么强,阐发性的东西太多,一些观点也过于老套……

而今天重新审视这个题目,仿佛“开了挂”一样,不断有新的观点出现。比起去年,同样操作一个题目,成稿上不仅是字数的增加,更是思维方式的不同。

去年的我,在拿到题目后,便开始第一时间,查找相关的论文,看别人是如何论述的,借鉴别人的思路。可以说,不仅概念界定之类的引用他人之言,就连思路框架也是N个人思路的合成版。那时候的我,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还是把大量时间花在了这些“准备工作”,而迟迟不敢下笔,有自己的想法了,便迫不及待的去找他人的话作引证 若找不到,宁愿舍弃自己的观点。现在再读,那些文章与其说是论文,不如说是文献汇编评述,所有的“创新”观点都源于对他人的“引用”。今日的我在看当时之文,不禁羞愧难当。

正可谓:写作最大的快乐在于用自己的话写说自己的想法,但这也是最难的事。而多数人往往是,用自己的话说他人的想法,这其实是很悲哀的。而最悲哀的却是,用别人的话说别人的想法。

经过硕论写作的锻炼,不得不说,整个逻辑思维能力,思考的角度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今日的我,重新执笔旧题之时,蓦然发现,我面对一个问题,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会不断去追问,去深度思考,甚至于慢慢的有了自己的逻辑框架,或许这便是老师们一直强调的论文写作中的“问题意识”。对于一个题目,我不再把它当作一个作业,一个硬性完成的任务,达到字数即可,而是会从表层问题的提出、问题背后的深层逻辑、折射出的深层问题、问题的解决等多层角度,层层思考,深入思考,力求抓住问题的本质。

这次写作中,也越来越意识到,所有积累的他者的观点与言论,终究是要为了论证自己观点所服务,你和他人的观点可以趋同,但没必要所有的都趋同,论文总要有所创新,而创新,还是要用自己的话,说自己的观点。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