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纽约时报》报道,欧美地区近日再一次发生了大规模的“反疫苗运动”。而翻开被尘封的史册,我们不难发现,欧美地区的“反疫苗运动”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初就曾有美国民众因“天花疫苗污染事件”而组织游行,抗议疫苗的接种。如果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这看似简单的“反疫苗运动”背后,隐藏着许多秘密。
首先,大多数民众可能只是因为在自己或家人接种了疫苗之后发生“不幸”,从而萌生出“反疫苗”的心理。例如报道中所谈到的Susan女士一样,她之所以会参加“反疫苗运动”,仅仅是因为想为自己和儿子的痛苦,找到一个宣泄的地方,或者说是找到“一只替罪羔羊”。
但报道中还提到了另外一些信息,例如:包括大文豪托尔斯泰在内的许多名人都曾对疫苗的作用心存疑虑。我想,民众们热衷于参加“反疫苗运动”,可能与这些名人大家的“表态”不无关系。甚至,可能有些民众还会将这些个人言论当做是参与“反疫苗运动”的理论支撑。于是,在这些名言的“奠基作用”下,民众的举动也就显得不足为奇了。
不过,作为一个横跨几十年的超大型“民众自发运动”——“反疫苗运动”,要说这其中没有任何的政治因素干预,恐怕就有些说不通了。我认为,这个所谓的“反疫苗运动”能持续如此长的时间,并且能够有如此多的民众参与,组织还如此完美,其中必然离不开欧美国家“民主政治”的间接乃至直接推动。比如,美国总统特朗普就曾在精选美国总统的时候,特意发推特声援“反疫苗运动”,从而使自己获得了“反疫苗运动群体”的大量选票。并且,很可能这仅仅是冰山一角而已。
所以,“反疫苗运动”的持续发酵,其背后必然是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其复杂性恐怕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啊。(文/ Dr望楼)
作者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