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身河川,答时代之问

指导老师 夏妮  化工学院通讯员 胡燕林

为深入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响应共青团“美丽中国·青春行动”号召,赓续水脉文脉,湘潭大学化工学院赴湘潭市暑期社会实践团于7月10日上午走进湘潭韶山银田古街,通过一场融合历史寻访、文化创作与深度科普的宣讲活动,为当地居民和游客上了一堂生动的“水生态保护公开课”。

寻根铸魂:在红色起点感悟生态传承

活动伊始,实践团成员们怀着崇敬之心走进银田古街的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历史陈列馆。讲解员戴叔叔饱含深情的讲述,将青年们带回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实践团成员感慨,“先辈们为改变旧中国面貌奋斗,今天我们守护绿水青山,同样是时代赋予青年的责任。”带着这份历史的厚重感与现实的使命感,成员们走出陈列馆,驻足古街河畔,以“莲城百景图”为灵感,即兴创作“三行情诗”,用青春笔触描绘银田水韵,抒发守护母亲河的热忱。一句句质朴而真挚的诗行,成为连接红色历史与绿色发展的情感纽带。

深入浅出:河长制宣讲叩响护水心门

在感悟历史底蕴、体会水文化魅力之后,实践团于陈列馆内正式开启河长制主题宣讲。宣讲紧密围绕湘潭市全面推行的河长制工作展开,内容层层递进。

宣讲员田佳鑫首先巧妙地从居民们熟悉的“村长”、“班长”角色切入,通过形象类比,阐释了“河长”作为水域管理责任人的角色定位,并引入“河小青”作为青年志愿护水力量的概念,强调“我们湘潭的每一条小河、每一片池塘,都有守护者!”,讲解清晰,贴近生活。随后,宣讲聚焦成效展示。宣讲员结合五类水质标准,以扎实数据和鲜活案例直观呈现河长制工作成果,展示王家晒河、胡家坝渠等小水域治理前后的鲜明对比图,这些“毛细血管”的改善,映射到涟水、水府庙水库等“大动脉”的生态复苏。桃花水母重现、娃娃鱼安家,成为河湖生态积极变化的有力见证。万隆河长制公园的实践,则生动体现了“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治水良性循环。

宣讲员通过一部展现重庆忠县几代人接力守护江河、传承河长精神的动人短片,深情呈现了跨越时空的护水坚守,让居民更加了解河长的职责与使命。清晰的“日常护水四件事”——节约用水、不排污水、勤于监督、积极宣传,让守护行动变得具体可行。

最后的互动环节气氛热烈。关于河长制、河小青的知识问答,小朋友和居民踊跃抢答,回答准确者获得小礼品。宣讲员在总结中深情呼吁:“护河清流,从来不是政府和河长们的独角戏,而是我们每个人分内的事,只有众人拾柴,涓滴成河,我们湘潭的水才能永葆清澈,泽被后世!”铿锵的话语,道出了实践团的心声,也引发了全场共鸣。

未雨绸缪:防溺水科普筑牢安全堤坝

针对暑期溺水事故高发特点,宣讲专门设置了防溺水安全教育环节。宣讲员以“夏日炎炎,亲水需谨慎”开篇,直指江河、水库、深水潭等自然水域的潜在危险,提醒大家切勿麻痹大意,强调了入水前身体状况、环境条件的自我评估和选择安全场所的重要性,做5-10分钟科学热身动作“让身体热起来”是安全戏水的第一步。针对溺水救援,宣讲员通过演示视频,清晰区分了遇险者意识清醒与意识丧失两种情形下的院前急救要点。PPT动态展示了正确的落水救援步骤,强调“不盲目下水施救”原则,提醒居民“溺水的往往是会游泳的”,强化科学救援意识。最后,宣讲员传授了迅速甩掉重物、采用“水母漂”姿势保存体力等关键自救技能,并辅以卡通科普视频进行直观演示,有效提升了现场观众,特别是青少年的自我防护能力。

此次宣讲活动反响良好。现场观众纷纷表示,将从自身做起,带动家人邻里共同守护河湖生态,让碧水清波长流家园。

此次在银田古街革命纪念地的宣讲,是“湘水卫士,生态先驱”项目的生动实践。青年学子于伟人足迹地传扬生态文明理念,正是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绿色传承。更成功地将“守护三湘四水”的理念和“河长制”的政策送到了基层社区。实践团成员表示,将继续深入湘潭各地,挖掘水文化,传播生态理念,为湘潭市打造“水韵莲城”注入青春动能。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